在首都體育館,場館頂部懸掛36個37平方米的網格膜形成了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 記者 饒強 攝
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首都體育館改擴建工程近日完工,52歲老場館換了新顏。與首都體育館一同實現完工的還有首都滑冰館、冬奧賽事中心和運動員公寓。
據市重大項目辦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暉介紹,首體園區包括一個競賽場館、三個訓練場館、兩個配套設施,共6個建筑5塊冰面服務于冬奧會。這里將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集比賽、訓練等為一體的重要賽區。
老場館修舊如舊
首都體育館建成于1968年,運行至今已有52年的歷史,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時曾作為排球比賽場館。此次,這座老場館再度轉換身份,將承擔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兩項比賽任務,并將產生14枚金牌。
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張本華介紹,首都體育館此次改造堅持傳承保護的原則,外觀沒有大的變化。“體育館南側觀眾區的主入口及北側貴賓接待入口的臺階,由于見證了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誼賽及2008年夏季奧運會,對于首體意義非凡,此次改造還進行了原樣保留。”
聲光電打造“最美的冰”
首都體育館內部除增加制冰功能,建設了一塊31米×61米的多功能轉換標準冰場,滿足賽時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比賽需求,除濕、送風系統及看臺座椅等也進行了改造,座椅采取并列式排布,調整了腿部空間與座椅間距,觀賽體驗更為舒適。
值得一提的是,首都體育館采用了最新的聲光電技術,打造“最美的冰”。中建八局首體項目經理程占玉解釋,通過在場館頂部采用鋁合金框架結構,懸掛36個37平方米的網格膜,從而在場館的頂部形成一個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同時,在場地四角分別布設激光投影儀,將絢麗的燈光與優美的畫面投影至場館頂部的屏幕,當運動員在冰面上盡情舞動時,仿佛置身夢境。
5塊冰賽后變冰雪基地
首體園區共有5塊冰面,均在設計之初充分考慮了賽后利用。張本華介紹,首體園區的改造,不僅滿足冬奧會比賽及訓練需要,更放眼長遠的冰雪體育發展。
改造后的首都體育館,除保障奧運會賽事需求,賽后既可承接各項國際國內高水平的冰上項目賽事,還可與夏季項目實現無縫切換。今年第一個實現竣工的訓練場館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冰壇”,賽后在開展專業運動員訓練的同時,還將成為向青少年推廣普及冰上運動的共享設施。首都滑冰館賽后將作為全民冰雪運動普及和推廣基地定期向公眾開放,整個園區實現了比賽、科研訓練以及群眾健身的全覆蓋。(記者 任珊)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