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水泥行業或將有超過2000家企業面臨被淘汰。
“如果淘汰2500噸/日以下的水泥生產線,就意味著提高了水泥行業的門檻。” 西北地區一家水泥企業負責人張強(化名)向記者表示。國內在運行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約1700條,2500噸/日以下的占比約18%,這就說明未來約有超過2000家水泥企業面臨被淘汰。
除了去產能壓力之外,環保也是水泥行業面臨的“緊箍咒”。
2020年,包括中國建材集團(漳縣)祁連山水泥等多家水泥企業因為環保問題遭生態環境部點名批評。
行業人士預測,2021年,水泥行業環保監管或許會更嚴。
產能置換趨嚴
“近兩年,雖然水泥產能有所下降,但是水泥企業的利潤卻明顯增加。以2019年為例,水泥產能下降,行業利潤卻是2016年的3倍多。”張強向記者表示,“短期看,淘汰落后產能,可能會使得部分中小企業利益受損,但從長遠來看,對整個行業健康發展是有利的。”
不過,張強建議,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切勿“一刀切”,那樣會錯殺一些成長型企業。他告訴記者,目前淘汰的水泥產能其實是那些落后甚至已經不具備投產能力的企業,新建水泥企業一般都是經過產能置換得到對應指標。不過,隨著水泥行業的政策不斷趨緊,產能置換的比例正在大幅度縮減。
“淘汰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淘汰落后產能,給那些符合國家政策、在環保上能夠達標的企業讓出市場,從而促進整個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陜西省發改委官員表示,“我們鼓勵有資金實力,且能夠達到投資要求的企業來整合或者兼并那些產能落后、污染大的企業。”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產能過剩依然非常嚴重。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624條,設計熟料產能約18.2億噸, 2019年熟料實際產量15.2億噸。2019年水泥行業產量達23.3億噸,如果按照14億人口計算,人均產能可達到1.66噸,該指標遠遠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
環保承壓
對于中小水泥企業來說,除了面臨去產能壓力之外,環保也是一道需要邁過的坎。
2020年9月29日,生態環境部通報稱,中國建材集團(漳縣)祁連山水泥公司長期越界開采,披“迷彩服”假裝恢復治理。通報內容顯示,2020年9月,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現場督察時發現,該公司長期違法越界開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不到位,甚至弄虛作假披“迷彩服”來營造已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假象,生態破壞問題十分突出。
另外,該通報亦指出,2011年以來,中國建材集團(漳縣)祁連山水泥有限公司開采黏土全部在鹽井鄉燈籠坪黏土礦的礦權范圍之外,已開采面積0.0425平方公里,開采黏土約97萬噸,開采區域生態損毀嚴重。2013年至2016年間,中國建材集團(漳縣)祁連山水泥有限公司因越界開采問題先后3次被漳縣國土資源局處罰,但企業每次罰款都是一交了之,對立即停止違法行為的要求置若罔聞,違法開采屢禁不止,延續至今。
生態環境部同時還通報了中國建材集團齊齊哈爾市浩源水泥有限公司的問題。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現場督察時發現,該公司污染治理設施建設滯后,長期超標排放;工業廢渣隨意堆存,治廢企業淪為污染源頭;產能置換弄虛作假,長期無證經營。
行業迎來洗牌
業內人士預測,如同煤炭、鋼鐵行業一樣,隨著去產能不斷推進,水泥行業也將迎來洗牌,那些產能落后的企業或面臨徹底淘汰出局,同時行業中也會出現巨頭企業。
2020年,中國建材將旗下中聯水泥、南方水泥、西南水泥及中材水泥的股權出售給天山股份,使得后者成為水泥行業中名副其實的“巨無霸”。
據了解,整合之后的天山股份水泥產能將提升至4.3億噸,水泥熟料產能超過3億噸,商品混凝土產能超過4億立方米。
對此,中國建材方面稱,公司內部同類資源整合是為了解決同業競爭。但是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提升市場的競爭力,甚至可以使得某個品牌在某個區域形成較強的話語權,對價格形成影響。
相對于巨頭而言,那些中小水泥企業的生存空間則越來越小。
騰出的產能指標基本都被大型水泥企業囊入懷中。
記者注意到,2020年陜西計劃建設堯柏、冀東兩條國際領先的二代萬噸水泥熟料生產線,能耗利用率將比傳統生產線提高15%,勞動生產率將提高兩倍。據了解,上述項目投資約100億元,建成后實現年產值200億元。(貝 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