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位于海口市國興大道一側的海南省圖書館二期項目已初露“真容”,項目工地里,沒有大量堆積的水泥砂石,不見塵土飛揚的景象,整個工地分區清晰,環境整潔有序。
發展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在此背景下,海口把加快推廣裝配式建筑列為生態質量提升的重點工程之一,城市建設也出現新變化——資源能源得到節約、施工污染明顯減輕、勞動生產效率和質量安全水平提升……
定制“零件” 現場拼裝
建設工程技術迭代升級
站在高聳的塔吊上,俯瞰海口美蘭空港一站式飛機維修基地,飛機大修定檢機庫的銀白色屋頂格外壯觀,該鋼網架主跨長度達162米,寬119米,陽光照耀下的屋頂泛著明亮顏色,引人注目。
“機庫的鋼網架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項目在專業的工廠里,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定制網架的‘零件’,再運到現場逐一拼裝完成。”中建八局項目總工程師許眾告訴記者,項目部應用裝配式建筑工藝,使用16臺液壓提升器,耗時11天完成鋼結構網架地面拼裝及整體提升,該網架是目前海南跨度最大的鋼網架,還創造了海口重點項目的吊裝新記錄。
大修定檢機庫是美蘭空港一站式飛機維修基地重要的業務功能樓,這里可以停放2架空客A350-900級別寬體機以及4架A321級別窄體機,并同時進行飛機維修作業。許眾透露,為了保障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施工順利進行,中建八局特地為項目選派了優秀的鋼結構工程師和專業人員,以把控工程質量。
美蘭空港一站式飛機維修基地是海口運用裝配式建筑實踐的生動縮影。在五源河體育館項目,最高45米的鋼結構屋蓋設計為輻射型魚腹式桁架結構,施工方采用裝配式建筑施工,于今年1月底如期完成鋼結構吊裝。如今,形似“大漁船”的鋼屋蓋主體結構已經成型,正在加緊進行內部裝修,項目有望在年底投入使用。
在工廠預制建筑構件,在工地進行拼裝,成為海口越來越多項目的選擇。
政策引導 推廣應用
激發企業應用的積極性
業內人士指出,推進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建筑工業化道路,是解決建筑業長期以來大而不強、產業基礎薄弱、產業鏈協同水平不高、產業組織碎片化、建造方式粗放落后等突出問題的必然選擇。
“海口長秀仕家項目位于海口市長秀片區E1001-1地塊,對該項目實施裝配式建筑部分進行面積獎勵。經核,裝配式獎勵面積3086.65平方米。”今年2月2日,海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公示公告,對長秀仕家項目予以獎勵,這一舉措有力增強了建設單位應用裝配式建筑的積極性。
《海口市裝配式建筑面積獎勵實施細則》中明確,以裝配式方式建造的商品房項目,滿足國家相關認定標準的,其滿足裝配式建筑要求部分的建筑面積可按一定比例(不超過規劃地上建筑面積的3%)不計入容積率核算。為了確保獎勵政策落實到位,海口市強化巡查監管,對未按要求實施裝配式建筑的建設單位取消相應優惠政策,將與獎勵面積數量相當的建筑面積由政府無償收回用作人才住房、保障性住房及其他公益性用房,并按相關規定予以處罰,而建設單位的違約行為,也將記入企業誠信檔案。
記者了解到,2020年,海口市推廣裝配式建筑263.5萬平方米,增長2.9倍。而接下來,海口將繼續從優化審批、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完善產業鏈等角度,綜合施策支持鼓勵圖書館、展覽館、客運場站和學校、醫院、停車樓等單體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以及抗震設防烈度在8度區內的超高層建筑等,優先采用鋼結構裝配式方式建造。
綠色環保 持續發展
助力生態環境質量提升
在海口江東新區1.5級企業港項目(一期)工地,繼2月22日晚首批裝配式建筑模塊成功起吊后,3月1日,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封頂,刷新海口重點項目建設速度。據了解,該項目總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其中模塊化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共297個模塊,項目總工期為90天,將于今年4月份完成建設。
據介紹,項目采用的箱式鋼結構建筑模塊中,最大的模塊長17米、重約25噸,最小的模塊長約10米、重約7噸。資料顯示,通過箱式鋼結構集成模塊化建筑方式,模塊化建筑大部分都在工廠內生產制造完成,預制率達90%以上,是目前建筑工業化裝配率最高的一種先進建筑形式。模塊生產完成后,運到項目現場,像搭“巨型積木”一樣快速吊裝拼接。裝配式模塊化建筑平均能縮短70%建設工期,減少90%建筑垃圾。
“這是從工廠預制好的輕質隔墻板,一種新型節能墻材料,我們在工廠里把它預制好,拉到工地上進行拼裝就可以。”項目總工程師李蕭介紹,項目采用裝配式施工技術,既可以有效節約工期,也可以減少現場澆筑的環境和噪聲污染,打造綠色建筑工地。
針對發展痛點,海口正加快從推動產業水平提升、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能力,助力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王程龍)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