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碳中和”再度成為關注點。會議提出,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要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工業領域要推進綠色制造,建筑領域要提升節能標準,交通領域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
這無疑對“雙碳”目標的實現定下了主基調,在這個美好愿景的引領下,以光伏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應用正在加速落地,形式也愈加高效、靈活。
建筑領域碳排放總量巨大
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能電力消費總量為25.8萬億千瓦時,其中建筑帶來的電力消費約占其中的三分之一。而在我國,這個比例更為驚人。
2018年,我國建筑全過程能耗總量為21.47億噸標準煤當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46.5%。我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1.3%。其中建材生產和建筑運行是最主要的兩個環節,建筑運行環節能耗和碳排均占到全國總量的20%以上。
面對如此巨大的能耗和碳排,如果建筑能發電,那建筑就可以滿足自身能耗需求,降低碳排放、實現碳中和。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院長徐偉時表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將達到38.8-39.8平方米,城鎮住房存量也將達到395-405億平方米。”
城鎮化建設的加速,南方供暖市場逐漸擴大等問題,讓建筑領域的碳排放成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最大挑戰。
截至今年1月底,北京、廣東、浙江、重慶等16個省市,明確推廣、發展“綠色建筑”。
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
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作為綠色建筑的主流形式,高度契合了全球綠色建筑的發展潮流,代表了城市和建筑能源發展的未來趨勢。目前,國內綠色建筑產業盛行,帶動光伏建筑一體化逐漸打開市場。
從減碳成效來看,BIPV可以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每建設1MW的分布式光伏電站,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1000噸。中國每年建筑竣工面積約40億平方米,其中5%的面積用于安裝BIPV產品,裝機量就能達到20GW,每年可以減少碳排放2000萬噸。
從應用場景來看,BIPV的應用已經從早期單一的屋頂,拓展到幕墻、遮陽板、站臺、車棚等場景。從經濟成本來看,BIPV組件可以節省建材成本;電力的自發自用也節省了業主的電費;組件價格和安裝成本還能攤進建筑材料和工程中,降低整體成本。
建筑領域“碳中和”目標的盡快實現,首要任務就是降低建筑能耗。綜合來看,BIPV是降低建筑能耗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路徑。
光伏建筑市場潛力巨大
隆基新能源市場營銷負責人李峰介紹,20世紀中后期以來,建筑能耗逐漸成為全球碳排主要來源之一,在我國,建筑能耗和碳排均占到了全國能耗、碳排總量的50%左右。建筑界提出了“新建筑三大原則”:低碳排放、智慧互聯、人居健康。要實現碳中和發展目標,必須降低建筑領域的碳排,這就要求建筑使用低碳清潔的綠色電力,同時從“耗能者”轉變成為“產能者”,而BIPV建筑光伏一體化就是最佳的實現途徑。
至于BIPV的市場潛力到底有多大?未來是否會成為綠色建筑的主流形式?李峰表示,目前,中國現有建筑面積600億平方米,可以安裝BIPV的面積約為100億平方米,安裝容量約1500GW;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20億平米,可以使用BIPV產品的容量約20GW,市場潛力巨大。此外,綠色低碳已經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BIPV是建筑領域前沿趨勢與光伏產業前沿技術的有機結合,也是最有效的建筑減碳形式,一定會成為未來綠色建筑的主流形式之一。
機遇有三方面:一是全球的碳中和進程,對建筑減碳提出了明確要求,催生出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二是光伏產品價格的下降,成為全球很多地區成為最具經濟性的發電形式,我國先進的光伏技術和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為“光伏+建筑”領域提供了應用基礎;三是眾多國家先后推出支持BIPV產品的政策,我國19個省區市明確提出了對BIPV產品的補貼政策。
但BIPV仍然屬于新生產業,市場接受度和認可度還有待提升;BIPV產品標準以及相關的規范、建筑標準圖集等仍有缺失,市場準入制度亟待完善;BIPV行業還在發展初期,仍然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差異化的補貼。(隆 基)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