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人妖hd-人妖ts在线

中華建筑報網
首頁>電子報> 正文

深耕行業四十載 讓建筑垃圾變廢為寶——訪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陳家瓏

2021-03-23 14:15:20來源:中華建筑報網作者:陳述責任編輯:黃靜

  編者按:作為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表述幾乎無一例外出現在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地強調以降碳減排為總抓手,推進全面綠色轉型。兩會期間,更成為各領域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話題。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建筑行業的碳排放可以分為直接碳排放和間接碳排放,前者指的是在建筑行業發生的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包括建筑內的直接供暖、炊事、生活熱水、醫院或酒店蒸汽等導致的燃料排放;后者指外界輸入建筑的電力、熱力包含的碳排放。

  當前我國建筑行業運行碳排放(含直接碳排放和間接碳排放)約為21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總量的20%左右。建筑行業如何快速實現碳排放達峰并實現深度減排,不影響人居環境品質的改善和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中的重要議題。

  為此,本報開設專欄,就建筑業科技創新、低碳發展等進行持續報道。

深耕行業四十載 讓建筑垃圾變廢為寶——訪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陳家瓏

  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專家委員會主任陳家瓏,四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解決我國建設砂石骨料短缺及廢棄資源利用相關研究與實踐工作,被行業和媒體譽為“人工砂石首席專家”和“建筑垃圾資源化領軍人”。

  多年來,陳家瓏一直恪守“我與祖國同命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準則,奮戰在建材生產和工程施工第一線。他與團隊一起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這對我國廢棄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具有實質性帶動和示范意義。在政策研究、行業導向和推動發展等方面,他們也做出了大量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獲得了各級政府和業界的廣泛認可。

  敢于創新 勇于實踐

  砂石是混凝土組成材料中用量最多的原材料,約占混凝土質量的四分之三,而混凝土在工程建設中是應用最多、最廣泛的材料。長期以來,我國每年建設砂石用量在100億噸以上,面對供不應求的窘迫,如何解決砂石來源變得越來越迫切。同時,城市的規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導致城市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建筑垃圾是伴隨城市建設、發展和改造過程中的伴生物,是人類持續發展和對物質生活無止境的追求與有限的工程壽命及地理資源環境限制之間的必然產物。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建筑工程結構形式的改變和地下工程的建設產生了更多的建筑垃圾,目前全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達35億噸以上,如何消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無論是人工砂石還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在城鎮化發展初期在國內都是新興事物,研究的人很少,缺少基礎資料,且工作環境艱苦。如何解決,唯有不怕臟累,學科融合,實踐出真知。為此,陳家瓏親自動手,利用各種骨料做配制混凝土的試驗,他自己都記不清做了多少次,僅學校6號新實驗樓再生混凝土的試驗室配比和攪拌站試配就多達幾百次。經過反復實踐研究,他終于攻克了再生骨料大流動性混凝土的技術關鍵。有了大量第一手實驗數據的支撐,將理論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才能經受住實踐的考驗。

  陳家瓏教授熱衷于將研究成果用于工程實踐,并進一步檢驗自己的研究成果,為其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和理論依據。他與企業合作,建成了全國第一條年產百萬噸級建筑垃圾處理的生產線,建成全國第一座再生混凝土試驗建筑,用再生古建磚建成第一座仿古四合院,用再生磚瓦、磚骨料現澆混凝土、砂漿建成了全國第一座建筑垃圾全再生新農村建筑……。這些建筑至今使用并運行良好,為全面推動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做出了示范。

  持之以恒 久久為功

  人工砂石和建筑垃圾治理與資源化是工程建設和社會發展所不可缺少的研究方向,但是一直鮮有科研團隊關注。陳家瓏教授認為,只要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工程建設的需要,這些事總有要人去做,而且大有作為。無論做什么事兒,哪怕一件簡單的事兒,他也要把這件事兒做深、做透、做完整、做到底。40年來,他從不為眼前利益所誘惑,始終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向,默默堅守,持續發力。

  上世紀80年代初,陳家瓏教授在天津建筑材料科學研究所工作時,就與首鋼遷安礦進行合作,研發磁滑輪棄料代替混凝土用碎石,尾礦砂代替天然砂配制混凝土與砂漿。歷經20年的研究,2001年他主編的《建設用砂》《建設用卵石、碎石》國家標準寫入了人工砂石的種類與技術要求,又經過20年的工程實踐,現被越來越廣泛應用。1994年,他用磚再生骨料制作砌塊用于廠房砌筑。2007年,他主持北京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建筑垃圾資源化關鍵技術與應用的研究》,全面、系統研究建筑垃圾生產再生產品的工藝與設備,研發及生產各種再生產品并工程示范。業內專家們對他的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研究內容系統完整、成果豐碩,綜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8年,他參與住建部《地震災區建筑垃圾處理技術導則》的編制,組織中韓地震處置技術國際研討會。2010年,他承擔編寫住建部《建設領域節能減排重點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的建筑垃圾篇。由他提供素材的《建筑垃圾:放錯地方的資源》新聞報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并得到時任國家領導人的批示,中編辦下發了建筑垃圾資源化部門分工的文件。

  在研究和實踐中,陳家瓏教授體會到,要推動這個新興事業的發展,單純的技術研究是不行的,要全面開展管理、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動產業發展,才能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于是,他和團隊在繼續深化科研項目開展的基礎上,從2010年起,開始承擔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部門和地方有關部門的經費少又不受學術界關注的項目。2012年,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在北京建筑大學成立,陳家瓏教授擔任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由此,以“政、產、學、研、用”全方位研究和為社會服務的工作全面展開。到目前為止,共組織三次全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與處理培訓班,舉辦四屆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國際論壇、三屆建筑垃圾與城市發展大會、首屆全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裝備展。他和團隊共完成國家及地方部門管理類研究項目17項,完成社會咨詢服務百余項。與此同時,由于了解和掌握社會對此領域的研究需求,科研項目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陳家瓏教授團隊共承擔包括“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究計劃項目在內的20余項。在行業內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科研隊伍。

  只求耕耘 不問收獲

  從研究此領域的工作開始,陳家瓏教授一心想著如何將研究成果不斷滿足行業發展的需求。退休并沒有讓他停下腳步,反而比從前更忙了。因為他發現,部分地區長期從天然資源中要砂石原料,使青山變廢墟、河道成沙坑、農田變瘡痍、固廢堆成山。他擔心的是,1萬噸建筑垃圾堆放占地2畝,200年左右,我國的城市土地都將被建筑垃圾所覆蓋。建筑垃圾堆放和處置不當還會釋放大量的硅酸鈣、氫氧化鈣、硫酸根離子、重金屬離子等,導致水體、土壤及大氣污染,破壞生態平衡,乃至發生重大安全事故。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可以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是解決建筑垃圾無序堆放和填埋帶來的垃圾圍城的科學出路。資源化利用1億噸建筑垃圾,可減少天然砂石、土方開采6000萬立方米,節約土地資源2萬畝,減少50%的一氧化二氮、30%的二氧化硫和氮化物、28%的一氧化碳和10%的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效應僅為原石的1/3—1/2,能達到節能降耗、促進綠色發展、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他表示,當代人不能只考慮眼前的利益,要為子孫后代著想。

  2002年,陳家瓏教授提出的“關于解決北京砂石缺口的建議”被北京市有關部門所采納。2010年及以后,建筑垃圾治理與資源化得到國家領導人多次批示。目前,該工作已列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2020年新版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將建筑垃圾單列組章,規定了政府、企業和社會個人的主體責任,提出了規劃先行、用地保障、源頭減量、設施建設、全過程管理、推動產品應用等要求并提高了違法處罰標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完善激勵機制和政策,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建立餐廚廢棄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的要求。“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列入了4個建筑垃圾治理與資源化的項目。僅2019年2月以來,國家各部委發布提到建筑垃圾的政策文件就13項,其中包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的指導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頒發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公告管理暫行辦法》修訂、生態環境部啟動的《建筑垃圾污染控制技術規范》編制等工作,都傾注了陳家瓏教授和團隊的心血和努力。特別是2018—2019年住建部開展的35個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工作,完全依托北京建筑大學的建筑垃圾團隊的技術支撐。到目前為止,他和團隊共主編參編各類標準30余項,這些標準有效規范和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四十年的堅守與付出,結出了豐碩的碩果。2005年陳家瓏教授作為主持人的《建設砂石標準編制》成果獲全國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年,他被評為北京市節能先進個人。2011年他作為主持人的《建筑垃圾資源化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項目獲住建部華夏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主要參加人的《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新技術及其在公路工程的應用》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他和團隊成員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14年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三等獎、2015年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7年獲建材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8年《建筑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共性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和《廢舊混凝土再生利用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同時獲兩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8年以來,《人民日報》《中國日報》、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等60余家國內主流媒體對陳家瓏教授和團隊及其研究成果進行了宣傳報道。目前,他和團隊正在為申報建筑垃圾治理北京實驗室而繼續努力。(陳 述)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