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座座地標建筑拔地而起,一項項海外重大工程接踵落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建筑業持續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趨優化,技術顯著提高,實力明顯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我國建筑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增長更加平穩,結構更加優化,技術更加進步,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又作出了新貢獻,“中國建造”技術和品牌在創新中實現騰飛蝶變。
擘畫不斷跨越的發展曲線
在海拔4300米以上惡劣條件下用5年時間打通被稱為川藏公路“第一險”的國道317線雀兒山隧道,采用滑膜先進施工工藝創造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我國建造技術不斷成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一系列世界頂尖水準建設項目成為“中國建造”的醒目標志。
70多年來,建筑業規模不斷擴大,1950年建筑業總產值只有13億元,1956年突破百億元,1988年突破千億元,1998年突破萬億元,2011年突破十萬億元,2017年突破二十萬億元,2020年達到26.4萬億元。全國建筑業總產值一次次突破歷史高點,中國建筑業實現階段性大跨越。
數字的背后,是我國建筑業從弱到強,從行業相對單一到門類逐步齊全的縱深發展態勢。一方面,基建、冶金、有色、煤炭、石油、化工、石化、水電、水利、機械等建筑專業逐漸完善;另一方面,建造流程逐漸向上游勘探設計和下游工程監理拓展。
快速發展的建筑業成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建筑業有組織的建筑職工不到20萬人。截至2020年底,全國建筑業企業從業人數達5366.9萬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70多倍。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隨著國家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建筑業完成了一系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建設工程,極大改善了人民住房、出行、通信等條件。
到2020年末,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4.63萬公里,比“十二五”末的12.10萬公里增長20.9%,是1978年的2.79倍。全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5169萬公里,全國移動通信基站總數達931萬個。2019年,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為39.8平方米和48.6平方米,分別比1978年增加33.1平方米和40.8平方米。
新中國成立后,建筑業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國家把有限的資金重點投入到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中,建成了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與此同時,建造了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等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民族風貌的大型公共建筑,它們以獨特的風格、優良的質量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業持續快速發展。建筑業作為城市改革的突破口,率先進行全行業的改革。寶鋼一期、秦山核電站、青藏鐵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所達到的先進水平,已為國內外所公認。
中國建筑業的能力和水平突飛猛進,港珠澳大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杭州G20會議中心、上海中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冬奧會場館,以及阿爾及利亞大清真寺、漢班托塔港、蒙內鐵路等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中國建造”成為享譽全球的品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建筑企業以新技術、新裝備打造世界領先工程。有標志著中國工程“速度”和“密度”、以“四縱四橫”高鐵主骨架為代表的高鐵工程;有標志著中國工程“精度”和“跨度”、以港珠澳大橋為代表的中國橋梁工程;還有代表著中國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廈、代表著中國工程“深度”的洋山深水港碼頭及代表著中國工程“難度”的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這些超級工程成為彰顯中國建筑業設計技術和施工實力的金字招牌。
在技術創新中實現三級迭代
10天,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的火神山醫院交付;12天,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的雷神山醫院交付——兩座高標準醫院的建設速度創造了世界奇跡。
新速度,藏著“中國建造”硬核科技“密碼”。我國建筑業從現場攪拌砂漿、“滿面塵灰”的傳統作坊式1.0時代,發展到“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建筑工業化2.0時代,目前正在向數字建造3.0時代邁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筑業企業深入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技術創新引領傳統建筑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批重大建筑技術實現了突破,部分施工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具有世界頂尖水準的工程項目不斷涌現。高速、高寒、高原、重載鐵路施工和特大橋隧建造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術、長河段航道系統治理及大型機場工程等建設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建筑業正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通過新型建筑工業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行業轉型升級。
新型建筑工業化需要傳統建筑工業化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與“雙碳”目標相融合。裝配式建筑推進了新型建筑工業化的進程,裝配式建筑的核心是實現包括建筑設計、工廠生產、現場裝配等建造全過程的現代工業化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建筑結構實現預制后再進行現場拼裝,建筑所包含的裝飾、機電等部分,均將實現標準化、模塊化和裝配化。新型建筑工業化將更有效地提升工程質量,提高建造效率,降低建設成本。
智能化是建筑業另一未來發展方向。建筑業將推進建造方式的智能化,5G、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將催生全新的建造施工方式,如使用工業機器臂進行自動砌筑墻體、綁扎鋼筋。一些新興的智能建造機器人,已經能夠完成輕鋼龍骨隔墻的裝配、自動碼磚、自動碼地板及水泥3D打印等施工作業,未來還將實現遠程現場環境監測、建筑物三維建模、施工質量監測、安全巡檢等功能。
建筑業擁有5000多萬從業人員、幾十萬家企業,關聯著國民經濟的50多個行業、2000多個種類及3萬多種規格的產品。這樣一個龐大的行業,必須要有供應鏈管理的思維,才能實現精細化管理。一些互聯網企業、金融業企業已經開始跨界融合,推出了智慧供應鏈平臺。未來,建筑業將朝著平臺化發展、產業鏈共贏的模式,構建產業發展的生態圈,創造全產業的智慧服務。
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要義,也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建筑業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行業。綠色建造主要聚焦在施工階段,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實現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綠色建筑聚焦建筑產品本身,從設計階段到使用階段,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目前我國的綠色建筑面積已超過10億平方米,被動式建筑、零碳建筑也已經不是新鮮事物,技術的進步推動著建筑產品的迭代更新。
“走出去”深耕國際市場
位于北京東長安街的北京國貿建筑群,見證著中國建筑業水平的飛躍——1985年,國貿一期進行工程總包招標時,沒有一家中國建筑企業有報名資格;1996年國貿二期工程國際招標中,中建一局成為工程主承包商;2005年國貿三期參與投標的全部是中國企業,中建一局再次成為工程總承包商。
20世紀80年代的“學生”如今躋身世界500強第18位,中國建筑集團成為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隨著實力的增長,中國建筑集團進軍國際市場,從發展勞務合作入手,向建筑工程承包、總承包等業務發展,在中東、北非等地區進行全方位開拓。
中國建筑集團是我國建筑企業發展的縮影。我國建筑業企業積極拓展海外業務,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建設,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設施的互聯互通,陸續建成了中緬原油管道、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橋、蒙內鐵路等設施,“中國建造”品牌在國際上穩扎穩打、逐步生根。
從資源開發到基礎設施建設,再到產能的合作、產業的合作,各個企業根據自身發展要求和企業發展戰略做了大量工作。中央企業的“走出去”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就業,為推動中國與項目所在國的互利共贏、融合發展、共同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建筑行業不斷提升建筑設計水平。高速、高寒、高原、重載鐵路施工和特大橋隧建造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術、長河段航道系統治理以及大型機場工程等建設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對比1979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3400萬美元的全年合同額,2020年新簽合同額已超過2500億美元。
目前,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增長較快,承包工程穩步推進。今年1—5月,我國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4.3億美元,同比增長13.8%,占同期總額的17.2%,較上年上升1.7個百分點。在沿線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464.9億美元,完成營業額308億美元,分別占同期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和完成營業額的55.5%和58.5%。
國資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央企業實現凈利潤1.4萬億元,同比增長2.1%,近八成中央企業凈利潤同比正增長。此外,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給中央企業海外項目造成重大影響,但企業克服困難,大多數項目正常開展,特別是“一帶一路”重點項目,沒有一例因此停工,600多個項目順利完工。到目前為止,有81家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承擔超過3400個項目。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房秋晨認為,中國承包商承攬的國際基礎設施在項目規模、技術、附加值等方面快速提升,中國承包商角色定位已由最初的承包商轉變為基礎設施的綜合服務商。
根據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發布的“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榜單,2020年度有中國交通建設集團、中國建筑等74家中國企業上榜,上榜中國企業業務量以1200.05億美元保持全球首位,占250家上榜企業國際業務總額的四分之一強。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