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騙提套取公積金?淮安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火眼”識辨堅決拒提,并獲法院支持。日前,淮安市一職工因套取公積金被拒,將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訴諸法院,法院判決駁回訴訟請求。住房公積金制度是我國一項重要的住房保障制度,騙提套取住房公積金,不僅擾亂了住房公積金管理秩序,還損害了繳存職工的合法權益。向騙提套取行為堅決說“不”,是我市抓風險防控保公積金安全的有效舉措,也是對“保提取使用 助職工安居”的有力詮釋。■通訊員 馬倩 融媒體記者 唐筱葳
法治護航 多方協同抵制騙提套取
家住清江浦區的市區某單位職工,以購買遠離居住地的某縣區企業生活區房屋為由,向市公積金中心申請提取公積金。中心工作人員受理后,根據四部委《關于開展治理違規提取住房公積金工作的通知》要求,對該職工提供的材料進行嚴格審查,并赴房屋所在縣區實地調查,發現該房屋無法滿足其所稱自住需求,且房屋成交價遠高于市場價,與其公積金賬戶余額接近。經綜合研判,市公積金中心認為不符合購買自住住房的公積金提取條件,決定不予提取。該職工認為市公積金中心剝奪了其提取公積金的權利,遂向清江浦區法院起訴。
清江浦區法院經調查取證,認為該職工雖按規定提供購房合同、購房發票、繳稅憑證等相關材料,符合申請提取公積金的形式要件,但由于存在涉案房屋過度頻繁交易、房屋交易價款異常大幅度波動且與買受人公積金賬戶內余額接近、房屋坐落與購房人居住生活相距很遠、賣房人代理人多次為同一人等不合常理的情形,其公積金提取申請不符合《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對住房公積金提取條件規定的實質要求和公積金制度的設立目的,認定其主張購買自住住房,無事實依據,市公積金中心不準予提取住房公積金并無不當,判決駁回訴訟請求。
立體防控 多管齊下守護資金安全
有的人看到自己公積金賬戶里“躺著”不少錢,認為反正是自己的,再加上受到非法廣告誘惑,便想著法兒,通過各種手段花式騙提套取公積金。“住房公積金是單位及其在職職工繳存的長期住房儲金,具有強制性、專用性、互助性、保障性等特點,騙提套取不僅涉嫌違法,還侵害其他繳存職工的合法權益。”市公積金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市公積金中心面對騙提套取花樣翻新、資金流動性不足等風險,多舉措筑牢安全屏障,確保資金安全運行。
嚴格內部管理,建立全鏈條責任體系。及時修訂操作口徑,規范提取審核流程,每筆業務材料掃描存檔,以便查閱復審。完善內部稽核,形成前臺受理審核、后臺重點復核、內審定期稽核“三道防線”。定期開展業務培訓,組織窗口人員學習相關政策,強化識別風險的能力水平。
深化部門聯動,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加強與不動產登記、房屋交易、民政、稅務、公安、商業銀行等部門數據聯網,將核查信息嵌入業務審批場景,個人身份、房產交易、婚姻、稅票等信息自動獲取,以機防代替人防,杜絕虛假材料騙提套取。建立聯動核查機制,通過“長三角一體化”平臺和跨區域協查,嚴格審核住房消費行為真實性。今年該中心已對823筆異地購房行為進行兩地協查,共同防控違規提取行為。
強化資金監測,實施全環節風險管控。建立風險管理指標體系,實現對流動性風險隱患的精準識別、實時監控、預警排查。
創新業務審批,打造全流程監管模式。在行業內率先試行“自動審批為主、分布式審批為輔、柜面審批為補充”的住房公積金業務審批新模式,高頻提取業務由系統審批代替人工審批。
制度引領 多措并舉助力圓夢安居
近年來,市公積金中心以發揮制度保障作用為引領,堅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加強資金管理的同時,穩步推進制度建設,保障職工使用權益,優化服務舉措,有力助推繳存職工住有所居。
普惠人群不斷擴大。堅持把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作為惠民實事,大力推進非公企業建制繳存,探索將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納入制度保障范圍。1-10月,我市歸集住房公積金64.62億元,同比增長13.61%;新增繳存單位752家、新增繳存職工5.06萬人,創歷史新高。至10月末,全市共有9825個單位63.60萬名職工建制,累計歸集住房公積金558.53億元。
保障功能不斷顯現。堅持“房住不炒”,保障“住有所居”,穩步推進住房公積金貸款工作,積極推廣“公積金+商業銀行”組合貸,提升職工住房消費能力。1-10月,全市共為7835戶家庭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30.51億元。至10月末,全市累計發放貸款13.90萬筆、343.26億元。
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圍繞住房消費,不斷優化提取使用政策,出臺政策支持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提取公積金,支持無房職工租房提取公積金,優化高層次人員使用政策。1-10月,全市提取住房公積金48.09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住房消費提取占87.36%。至10月末,全市累計提取住房公積金384.56億元。
管理服務不斷優化。加強“互聯網+公積金”建設,打造集網站、網廳、手機APP、微信公眾號、自助終端等服務渠道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實現單位業務網廳辦、個人業務手機辦。全面推行住房公積金提取、貸款還款業務“全市通辦”,實現8項業務跨省通辦,有效解決職工“多地跑、折返跑”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