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廠頭條3號院重現老北京四合院格局,孩子們盡情奔跑玩耍。
在草廠頭條3號院進院門廊,設計師張喆向居民講解墻上的“堆灰撣漿”工藝。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前門東,北京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胡同群,也是老城文化精華區之一。在眾多民居院落中,草廠頭條3號院看上去普普通通。然而,住在這里的居民最近卻發現,這座院子和不遠處的故宮,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
“您瞧,這凹凸不平的感覺,看著是尖尖的水泥漿,摸起來卻很圓潤。打我父親這輩兒開始,我們家在這院兒住了80年,從來不知道這是什么。”在進院門廊處,老住戶范軍站在錯落有致的灰色墻前,眼神里充滿困惑。
揭開這個謎底的是設計師張喆和古建專家們。“起初我們也不確定這是什么,后來我們請來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專家一起勘察。”張喆解釋,最后,專家發現這種工藝與故宮寶蘊樓外墻所用工藝相同,名為“堆灰撣漿”,在北京老城的四合院非常少見。
“堆灰撣漿”工藝的流程是,在打好底灰的墻面上堆好漿團,水泥砂漿通過撣漿的手法附著在墻面上,所有尖角都因漿液變得圓潤,整個墻面也變得飽滿、大氣、莊重。結合整個四合院的格局,專家推測其歷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國,非常具有保護價值。
“故宮同款工藝竟在我們院兒!”這對于草廠頭條3號院的居民們來說,完全是個意外之喜。2020年7月,東城區發動前門、景山、安定門、交道口等7個街道的居民自發舉薦,選取試點平房區院落,圍繞拆除私搭亂建、清理衛生死角、完善便民設施、加強自治管理,打造首批“美麗院落”。草廠頭條3號院就在其中。
“門廊里原有的堆物堆料清理后,‘堆灰撣漿’的老工藝終于露了出來,我們也為其解了密,并將它原貌保護起來。”作為院落設計師,張喆對此格外欣喜。
不只保護建筑,小院兒里里外外也煥發新生。“以前院里真是臟亂,到處私搭亂建,不僅遮住了‘堆灰撣漿’的老工藝,還堵住了前后院的過道,地面坑坑洼洼、墻面破損,我們都盼著能有個干凈利索的小院兒。”住戶們心情迫切。
2020年11月起,“美麗院落”的建設讓老住戶們的美好希望變為現實:前后院過道打通,露出青磚灰瓦,庭院中央設休憩座椅、懷抱三棵老楊樹,原木色的門窗、一家一個儲物柜、更有無障礙扶手等暖心細節,大人喝茶聊天、孩子嬉戲打鬧,老北京四合院的怡然生活重回視野。
“守著和故宮一樣的老工藝,又是這么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我們有里有面兒。”范軍說,如今,大伙兒設立了《小院公約》并簽約上墻,希望通過共治共享,讓美麗小院兒長長久久美下去。(本報記者 李瑤)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