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人妖hd-人妖ts在线

中華建筑報網
首頁>電子報> 正文

百年踐行美好人居夢

2024-03-05 10:09:36來源:中華建筑報網作者:張晴丹責任編輯:xmt02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 

  “許多年后,我們將把怎樣的城市和鄉村交到子孫后代手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一直在思索這個命題。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 百年踐行美好人居夢

  30多年前,錢學森在寫給吳良鏞的一封信里說:“能不能把中國的山水詩詞、中國古典園林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創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離開自然又返回自然。”這個理念也恰是吳良鏞窮其一生踐行的“人居夢”。

  風風雨雨里耕耘70余年,吳良鏞讓建筑走進科學,讓中國建筑走向世界,成為我國建筑界及建筑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2012年,吳良鏞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中國科技界最高榮譽第一次授予一位建筑學家。

  作為一位期頤老人,吳良鏞仍時常邁著蹣跚的步伐,來到書桌前拿起建筑學的書籍研究。因行動不便且精力有限,他不能再奔赴各處實地考察,但他依舊時刻關注中國發生的現實問題。“我雖已年邁,但面對未來無限的可能性,我仍然充滿期待、充滿激情。”

  斷垣殘壁前的一個決定

  自幼時起,吳良鏞心里就埋下了建設美好人居的種子。

  經歷過抗日戰爭的他,十幾歲時就飽受國破家亡、顛沛流離之苦。南京淪陷后,他隨家人逃到武漢,后又輾轉來到重慶,在合川第二中學重啟學業。然而短暫的寧靜還是被打破了。

  1940年7月27日,吳良鏞剛參加完大學入學考試最后一科,日本轟炸機就來了。躲入蟠龍山下防空洞的吳良鏞感到地動山搖,洞里不停有碎石掉落。等他從防空洞出來時,全城已被大火吞噬,還有學生被炸死,“我的國文老師戴勁沉和他的兒子也被炸死了”。

  城沒了,吳良鏞的心也碎了。他望著沖天的火光,在斷垣殘壁前作了一個決定——要學建筑,建設國家。

  “那時候的青年都有這種心理,學什么都是為了救國。”

  成績下來后,他如愿以償考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筑系,重建城市的理想讓他有了努力的方向。但沒等到大學畢業,他就奔赴了戰場。

  1944年,危機重重的前線召喚著后方的學子,為支援滇緬作戰,保衛大西南,吳良鏞加入了中國遠征軍。經歷了一年多炮火洗禮的他,重建家園的信念更加強烈了。

  從戰場回到學校后,吳良鏞在建筑方面的才華得到了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的賞識,被梁思成招為助手,一起研究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后來,他經梁思成推薦,遠赴美國深造。離開時,他對自己說:“去那里要好好學習,當有一天學成了,一定要回來報效祖國。”

  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吳良鏞收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召回”信,信中“百廢待興”4個字令他眼眶濕潤、心潮澎湃。母親曾說過的那句“先有國后有家”在吳良鏞心里留下深深烙印,他想回來建設祖國。

  那段日子,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許多愛國志士都想方設法歸國,但遭遇了各種阻撓。回國的路很多都被封鎖了,吳良鏞四處奔走、多方打聽,才覓得了一個機會——經香港回到內地。

  站在歸國的游輪上,吳良鏞心中多了一份篤定和一份對中國未來建筑科學發展的憧憬與渴望。

  甘愿做一個“保姆”

  在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展示墻上,記錄著從1946年梁思成建系以來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自協助梁思成建系起,吳良鏞擔任過系副主任、系主任,后分別倡導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研究所,以及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

  在吳良鏞的帶領下,注重實踐、關注實際問題,成為清華大學建筑系的特色。要有非常明確的社會責任,要為國家作貢獻,要為老百姓解決住房問題,這個思想長期影響著清華大學建筑系的教學和科研。

  已逾百歲的吳良鏞時常重溫系里那些溫暖的時光,他笑稱自己是建筑系的“保姆”,而這個“孩子”在他的精心呵護下已經70多歲了。

  “保姆”一詞一點也不為過。他那時要顧及建系的方方面面,不僅要考慮學科建設和專業方向的探索,也要考慮教師隊伍組建和人才培養。除此之外,作為系主任,他還要在許多管理問題上費盡心思……全方位、多角度,事事要操心。

  吳良鏞很重視教育,也十分惜才,他深知建筑學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與創新。“我很愛才,特別是優秀學生,對他們的能力和思想或業務達到的境界都特別欣賞。帶有才的學生本身也是一種享受,教學相長,我從學生身上也能得到啟發。”

  吳良鏞親自培養了89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生遍布海內外,不乏在學術、教育、管理等領域學有所成者。清華大學建筑系從首屆15名學生起,至今已培養了6000多名專業人才,其中包括院士9人、國家勘察設計大師16人等。

  任教期間,吳良鏞對建筑的理解發生過一次轉變。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作為第一個被邀請到歐洲學校講學的中國建筑學家,吳良鏞帶回來很多西方的學術成就、理論見解,得出了“建筑必須要走科學道路”的結論。

  吳良鏞對清華大學建筑系的要求,絕不僅是培養一名建筑師、蓋一棟大房子、打造一個地標。他抱定“要讓建筑成為科學”的志向。

  1999年,世界建筑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大會發布了由吳良鏞起草的《北京憲章》,這是一位中國建筑師竭盡全力向國際建筑學界發出的中國建筑的聲音。他所傳遞的思想影響了很多學生。

  “一息尚存,求索不止。”2016年,是吳良鏞在清華大學任教70周年。那年春節,他寫了一副春聯作為座右銘以自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拙匠邁年豪情未已”。

  百歲那年,坐在輪椅上的吳良鏞來到《人居環境科學概論》的課堂與學生們一起聽講??粗份穼W子在建筑學的課里求知若渴,吳良鏞眼里閃動著熠熠光彩。

  一個“未完待續”的美好人居夢

  我們活著是為了什么?

  “我是一個建筑師,建筑師不能只會蓋房子,還要讓人們在美好的環境中生活。”

  在過去幾十年行萬里路期間,每行至一處新環境,觸物興懷的吳良鏞都會掏出紙筆記錄下這眼前的光景。幾十年下來,吳良鏞家里已積攢了數不清的畫稿,但他腦海里始終珍藏著一幅“人居理想圖”。

  終于,建設美好人居的夢想在他退休后迎來契機。

  1987年,吳良鏞受邀參與北京舊城改造。他選擇了北京舊城區一處僅有2700多平方米的破爛小胡同——菊兒胡同。這里的建筑密度高達83%,近百人居住的院落里,只有一個水龍頭和一條下水道。生活條件十分糟糕。

  從太和殿前面的廣場到小胡同里的四合院,流淌著古老的中華文明。對這個狹小擁擠的小胡同,吳良鏞想盡辦法保留建筑原有的歷史底蘊。

  在對菊兒胡同動“手術”之前,他先調查了院落里古樹的情況,為了保留大樹,房子、院子都得繞樹而建,前前后后光是設計圖紙就達95張。

  “當時我們對菊兒胡同41號院的設計十分用功。我指導了兩組學生做這個工作,在層數上有突破,設計的四合院中有2層、3層,錢學森先生稱之為‘樓房四合院’,還專門來信祝賀。”

  如今,在一片灰墻灰瓦的舊建筑群中,幾棟典雅古樸的小樓十分醒目,渲染著蘇州園林的詩情畫意。那里是吳良鏞關于城市建設“有機更新”的最好實踐,他的匠心妙手賦予菊兒胡同“建筑、自然、人”三者合一的盎然生機。

  1992年,菊兒胡同改造獲得亞洲建筑師協會金質獎,次年榮獲聯合國“世界人居獎”。這是近代中國建筑作品首次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

  一路走來,吳良鏞心里仍有很多遺憾。其中一個就是“未完待續”的菊兒胡同,第三期設計圖紙已經出爐。彼時正值房地產業興起,一些開發商接手危房改造,第三期也因開發商認為會“虧本”而擱淺。

  “我只是一個建筑師,我沒法包打天下。”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吳良鏞深知這一點。

  現在的城市建設還有很多頑疾,建設進程中的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大拆大建、千城一面等難題讓吳良鏞很是憂心。“我做到現在,覺得才點燃了一支蠟燭。”而要想照亮我國未來建筑科學的道路,還需要更多人才的加入。他寄希望于后人能把“人居環境科學”的理念廣為傳播、落到實處。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 百年踐行美好人居夢

  百年時光荏苒,歲月變遷,唯有他心中“為國、為人民”的理想一直沒變。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