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健全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總數已經超過8500萬。隨著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經超過兩億。目前,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程度總體較好,但建設標準有待進一步提高;如教育建筑、文化建筑、城鎮老舊小區等無障礙宜居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低位服務臺、無障礙車位等個別無障礙設施類型也有待進一步普及。
完善無障礙出行服務體系
完善的城市無障礙出行服務體系是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保障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平等出行權的必要條件。近年來,我國城市交通領域積極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無障礙出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人行道等慢行交通無障礙設施的完好性、系統性問題仍較為突出;各地無障礙公交車站的覆蓋率仍然不高;無障礙設施存在被占用和損壞現象,日常維護管理有待加強;交通出行無障礙信息服務相對滯后,無障礙出行信息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先進建議:一是強化示范引領。鼓勵各地將無障礙出行納入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內容,樹立典型示范。二是完善標準體系。完善城市無障礙出行環境建設和服務標準規范體系,加快推進重點標準制定。三是加強設施監管和日常維護。從立法角度強化對現有城市無障礙設施運行維護的有效監管,開展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加大執法力度。四是提高城市無障礙出行信息服務水平。政府主動作為,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鼓勵引導地圖企業開發無障礙出行地圖。鼓勵公交企業與地圖企業合作,加強無障礙車輛動態運營信息等整合共享。
健全智能化無障礙設施
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利用城市視頻監控自動對盲道的侵占行為進行抓拍,自動生成數字城市管理工單,通過短信等手段提醒市民減少侵占和破壞無障礙環境設施的行為,提升執法效率。結合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需求,配建相應的智能出行系統,讓他們的日常出行與生活更加便利。
隨著網絡購物與快遞業的不斷發展,智能快遞柜成為居民區中常見的設施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楊佳建議完善智能快遞柜功能,確保殘障人士能夠無障礙地獨立使用。通往智能快遞柜的主要出入口應設有無障礙坡道,具有語音指引等功能,操作界面高度應適合殘障人士尤其是盲人、乘坐輪椅者使用。全國人大代表杜美霜建議運用智能化媒體及大數據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以智能化技術和大數據為基底,開展人工智能出行導航,讓視力殘障人士在出行時,除了借助于盲杖、導盲犬等輔助之外,還能通過自主接收私人訂制路況信息暢通出行。
加快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立法
2012年8月,國務院頒布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距今已近9年,條例內容已不能充分滿足廣大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無障礙環境普遍和急迫需求,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迫在眉睫。近年來,雖然全國近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無障礙環境建設地方性法規或規章,但我國相關法規或規章不系統、不規范,呈零散、碎片化狀態,法律之間缺乏有效銜接。目前,老舊設施改造等諸多涉及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工作都迫切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規范與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鄭建閩建議:建立由政府主導,各相關主管部門參與的常態化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形成工作合力。實施“兜底部門”制度,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高莉建議盡快出臺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將其列入202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中,進一步提升優化無障礙環境。整合無障礙環境建設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形成系統完善的無障礙專門法律,為修訂相關法律中無障礙內容奠定基礎,為法律相互銜接提供依據支持。
完善無障礙設施、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是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全面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礎條件。同時,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有利于提升城市環境生活品質和服務水平,培養市民公共道德意識,促進社會進步。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公眾的參與,除完善相關體系、加強立法外,還需提升公眾的無障礙意識,進一步營造無障礙社會環境。(楊若男)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