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建筑垃圾(沙石)收運出信息化監管平臺,郫都區在建筑垃圾運輸環節實現了“云監管”
在郫都區郊外的一個工廠內,建筑垃圾在經過一系列的生產工藝技術后,進行分解再生產變成混凝土或彩色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等特種混凝土,由一輛輛混凝土大貨車裝上運走,重新利用在建筑中,徹底實現變廢為寶,將建筑垃圾最大程度減量化、資源化。
記者了解到,近日,成都出臺《加強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2年底前,要新建2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全市城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低于50%。
云平臺監管
防止車輛亂傾倒建筑垃圾
在郫都區,建筑垃圾統一運到郊外的工廠內進行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經過除鐵、風選、破碎、篩分等多道工序后,廢鋼筋等金屬可以再加工,廢竹木材用來做人造木材,磚、石、混凝土等用來砌筑砂漿或者制作鋪道磚。
如何確保各建筑工地的建筑垃圾都運到這樣的工廠呢?在建筑垃圾的運輸環節,對建筑工地、運輸公司的監管顯得尤為關鍵。“我們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與區塊鏈等技術,建立了‘郫都區建筑垃圾(沙石)收運出信息化監管平臺’,通過車載智能終端、電子圍欄、場地監控以及使用無人機巡查等方式,進行‘云監管’。”據介紹,這個平臺設置的電子圍欄,可以防止車輛到其他區域傾倒建筑垃圾,亂傾倒建筑垃圾的違法行為得以大大降低。
據了解,郫都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的處置規模達320萬噸/年,加上分布在龍泉驛區、新都區、青白江區等地的其他的8個資源化利用項目,成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處理規模已經超過900萬噸/年。
為規范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成都已建有21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和消納場所。
資源化利用
成都探索建筑垃圾“零排放”試點項目
近日,成都出臺《加強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通過政府引導、市場推動、源頭減量、分類處置、資源利用、循環發展、排放收費、處置收益,建立健全建筑垃圾處置體系,推動城市建筑垃圾規范化管理和資源化利用,不斷提升城鄉環境質量和人民生活質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意見》稱,要科學選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模式,因地制宜布局移動式資源化利用設備和工廠式建筑垃圾處置廠。完善再生產品市場推廣機制,不斷拓寬應用領域,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據初步估算,成都每年大概有1000萬~1300萬立方米的建筑垃圾產生,資源利用率僅為30%左右,導致消納場所不足。因此,成都提出,到2022年,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450噸,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350噸。全市城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低于50%。到2025年,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全面建成,全市城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低于80%。
成都明確要完善建筑垃圾的相關產業政策,鼓勵建筑垃圾處置企業采用聯合體投標或分包的方式,承擔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收集、運輸和利用等處置工作。鼓勵建筑垃圾處置企業延伸產業鏈,取得相應資質后,全過程參與工程拆除、建筑垃圾收集與資源化利用各環節,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規?;?、高效化、一體化發展。加強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加大新型建筑垃圾收集、運輸和資源化利用成套裝備研發,探索開展建筑垃圾“零排放”試點項目建設。
推動源頭減量
鼓勵采用BOT模式加快項目建設
為推動源頭減量,在規劃階段、立項階段、施工階段和拆除階段均進行嚴格管理。比如,設計階段,優先選用再生產品和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推廣裝配式建筑和成品住宅,從而減少建筑材料的消耗和建筑垃圾的產生;施工階段,采用先進工藝;拆除階段,鼓勵通過使用移動式資源化利用設備,就地資源化利用。同時,鼓勵各類工程項目在滿足標準規范的前提下,就近利用建筑垃圾,減少建筑垃圾的排放。
《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明確,建筑、裝修垃圾不能混入生活垃圾中。對此,要求物業要引導業主做好房屋裝修垃圾的分類和堆放。此外,要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落地,引導社會資源化利用設施、政府主導承載托底型消納(填埋)場建設,補齊成都市建筑垃圾處置工作短板。
鼓勵采用PPP、BOT模式加快推進項目建設。依托數字城管系統和智慧城市建設,在全市建立建筑垃圾綜合管理平臺,及時公布建筑垃圾產生位置、種類、數量、運輸、處置等信息,按就近原則調度區域內建筑垃圾產生與處置的平衡,逐步建立全動態、全鏈條、閉合的建筑垃圾全過程監管制度。構建建筑垃圾管理市場誠信體系。(本報記者 李霞 文/圖)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