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去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今年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權3.65萬億元……”“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等建設項目,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一個個穩增長、保就業的數字,一項項惠民生、促發展的政策,傳遞出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信號,也指明了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政府投資持續發力
助力基礎設施建設
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這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關于投資的具體計劃。
針對今年的工作任務,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用好政府投資資金,帶動擴大有效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強化績效導向,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合理擴大適用范圍,支持在建項目后續融資,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建設項目。同時,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政府投資更多向民生項目傾斜,加大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力度。
通過對比發現,今年擬安排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數額與去年持平,僅次于2020年的3.75萬億元。這表明今年基建相關項目資金依舊充裕。
這些錢將用在哪里?哪些板塊有望受益?政府工作報告也給出了明確的方向。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澇設施,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在鄉村建設方面,加強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
近年來,民間投資在整體投資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其經濟主體地位更加穩固。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出,民間投資在投資中占大頭,要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體制政策室主任吳亞平表示,民間投資在整體投資中的占比超過50%。特別是民間投資以市場為導向,所以拓展民間投資空間,激發民間投資的內生增長機制,不僅有助于逆周期調節,更對跨周期調節和增強發展后勁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對此,吳亞平表示,政府專項債券可以說是最適合的地方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也是適度超前擴大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抓手。
減稅降費不斷加碼
提振行業發展信心
去年我國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今年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穩定經濟大盤、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務實有力的舉措。
廣大中小微企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創造者,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政策“大禮包”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去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還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煤電和供熱企業實施階段性緩繳稅費。實踐表明,減稅降費是助企紓困直接有效的辦法,實際上也是“放水養魚”、涵養稅源,2013年以來新增的涉稅市場主體去年納稅達到4.76萬億元。
中小企業在建筑業中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當前以建筑業為代表的中小企業雖受益政策禮包,仍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招工難、用工貴以及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問題,導致部分中小微企業發展預期不穩、信心不足。
為此,今年國家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中央財政將加大對地方財力支持,補助資金直達市縣,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加強資金調度,確保退稅減稅這項關鍵性舉措落實到位,為企業雪中送炭,助企業煥發生機。
業內人士指出,新一輪的減稅退稅政策,將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減負擔、添活力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聽完政府工作報告,不少來自市場主體的代表委員表示:“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
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加強市政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老舊建筑和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再開工改造一批城鎮老舊小區,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
“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是近幾年頻繁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也是全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據住建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40個重點城市新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94.2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165萬套。同時,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56萬個,惠及居民965萬戶。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雖然城鎮化率有了明顯提高,但我國城鎮化質量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3月5 日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表示,實施新型城鎮化重點是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特大城市要瘦身健體,大中城市要補齊短板。
在此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嚴控撤縣建市設區。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2月底國家發改委召開的城鎮化相關會議提出,2022年,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更充分體現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
抓好“雙碳”行動
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從去年的“扎實做好”到今年的“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建筑業是減碳的重要行業之一,國家“雙碳”行動對行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多項工作內容均已落實。當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已經由前期謀劃階段步入了實質性推進階段。
接下來,應如何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推進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
建筑領域的減碳已成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一環,對全方位邁向低碳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建筑行業來講,碳排放存在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因此要注重新建建筑全產業鏈低碳化發展。建筑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于全行業轉型發展,是挑戰也是機遇。
對于如何實現“雙碳”目標,何立峰表示,現在各行各業都按照新的標準,扎實推進更新改造,大力發展綠色低碳高水平項目,將創造巨大的商業機遇和發展機會。當然,我們不搞“碳沖鋒”,也不搞運動式“減碳”。我們將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雙碳”工作,一定能夠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們對此充滿信心。(記者 蘇艷蕾)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