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全國兩會,“鄉村振興”是熱詞之一,蘊含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能看到“對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200億元補貼”“確定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具體計劃。教育、住房、醫療等民生內容中,處處有“三農”的“身影”。
2022年,“三農”工作重心已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立足新時代新階段,面向新形勢新問題,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又該如何破題?
“蛋糕”分好是鄉村振興題中應有之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 魏后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魏后凱表示,與脫貧攻堅戰不同,鄉村振興是一場持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活市場,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活力和內生動力,提高內生發展能力,走內生型鄉村振興之路。
除了“蛋糕做大”以外,還有“蛋糕分配”的問題。“首先是農村地區不同群體之間收入的合理分配問題,其次就是農村地區之間的差距。比如沿海地區的農村與西部地區的農村地區之間,同一個縣不同村莊之間,村莊分化將激發農村社會矛盾,加大農村治理的難度。”魏后凱認為,提高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同時縮小農村不同群體和地區間差距,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當前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
根據2020年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CRRS),如果按調查戶計算各村的戶均年收入,在304個樣本村中,最高的10個村與最低的10個村戶均年收入之比高達24.9倍;即使按戶均收入最高與最低的30個村計算,二者之比仍然達到10.8倍。這說明,目前我國村莊分化現象已經相對嚴重。另外,村集體經濟分化是村莊分化的基本表現形式,各地近年不斷涌現出一批經濟強村,但同時也存在諸多經濟薄弱村。2019年,全國仍有57.7%的集體經濟組織是沒有收益或者收益低于5萬元的“空殼村”,其中西部地區高達72.6%。
這組數字對比說明,當前村集體經濟分化與現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存在的“分得充分,統得不夠”問題密切相關,隨著農村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過去長期形成的村莊各自為戰的單村發展模式日益面臨著資源、資金、人才、市場、經營能力等多重制約。
魏后凱認為,“統”不能局限在村級,需要賦予更多的內涵,逐步由村級延伸到鄉鎮級,要采取多方面有效措施,發展壯大鄉鎮級集體經濟,提高鄉鎮統籌協調村莊發展的能力。近年來,不少地方采取鄉鎮級統籌、跨村統籌、項目統籌等形式,推進跨村聯營聯建、強村帶弱村。
“建議全國征集跨村聯合發展的典型案例,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引導和鼓勵跨村聯合、抱團發展,在統籌形式、股權結構、利益分配、經營體制、治理模式等方面開展探索,并鼓勵企業與集體經濟開展深度合作。同時,要盡快制訂推動聯村發展的相關意見,避免在聯村發展過程中因處置不當造成對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利益的損害,影響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魏后凱說道。
科學規劃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上蔡縣朱里鎮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農民工司令 張全收
美麗鄉村是面子“新”,人居環境是里子“美”。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大決策部署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農村臟亂差局面有所扭轉,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張全收今年依舊關注農村人居環境的提升。他認為,2021年,全國兩辦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各地也相繼出臺了實施意見,這為科學實施、系統實施、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真正做好了頂層設計、指明了方向。
張全收長期在基層工作,并從日常到各地調研考察中了解發現,盡管上層政策已經逐漸完善,但從落地效果來看,農村人居環境規劃治理還存在總體質量水平不高、長效管護機制不健全、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等問題。
尤其是,個別地方政府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中出現“修了道路毀了綠化,搞了綠化廢了管網,鋪設管網再毀路面”等問題,沒有科學規劃和系統實施,缺少一村一策一張規劃管到底。張全收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為確保完成上級既定目標任務,不量力而行示范帶動分類實施,而是大搞清理治理、綠化建設突擊戰,但是上級檢查驗收之后的維修、維護、監管等問題沒有著落,鄉村財力匱乏,缺少規范長效的政策制度和監管機制,導致出現很多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的短期行為。
為此,他建議從三方面解決科學規劃系統治理農村人居環境的問題。
一是地方要分類搞好科學規劃,系統施策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既要堅持高標準,又要保持農村生態原貌,突出鄉土特色,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而不是把農村搞成城市。平原和山區、農村和社區等基本條件不一樣,設計整治標準和提升目標不能一刀切,推進方式上不能搞復制。
二是搞好政策支持,城鄉統籌,讓全社會資金資源回流農村。要從政策層面構建政府、村集體、村民和社會力量共建共管新格局,在鄉村振興中政府要出臺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提升的資金資源保障,同時做好教育引導和制度約束,為農村人居環境的治理提升提供政策保障、要建管并舉。
三是堅持示范帶動,重點突破,穩步實現村容村貌全面提升。杜絕大拆大建,統籌實施農村排水管網、坑塘治理、垃圾清運、硬化綠化等項目,不能急躁冒進,要成熟一個村、實施一個村、驗收一個村,集中有限資金資源,久久為功、量力而行,才能真正實現農村人居環境的顯著改善和生態宜居。
美麗鄉村推廣應用超低能耗建筑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奧潤順達集團總裁 倪海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家三大戰略之一。鄉村振興是近幾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持政策,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
作為一名來自家居建材行業的企業代表,倪海瓊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帶來了《關于建設美麗鄉村推廣應用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的建議》,圍繞如何在鄉村振興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建言獻策。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推廣應用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營造健康宜居、節能低碳的高品質居住環境,是改善農村人居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農村住宅建筑面積約230億平方米,農村住宅能耗占全國建筑總能耗的22%。我國農村建房以傳統磚混結構、彩鋼房為主,這些房屋沒有保溫措施,氣密性差,大量采用傳統燃煤燃氣取暖,既難達到理想保溫效果,又耗費大量的能源。特別是近幾年實施“氣代煤、電代煤”后,使用成本明顯增高。原有建造體系占用人工成本高,與農村日益減少的勞動力不相適應,且建設周期長、能耗高、舒適性差,在全球能源日趨緊張的形勢下,不適于美麗鄉村的發展需求。
對此,倪海瓊以北方農村地區住宅改造為例進行了計算。他表示,如果將建筑取暖面積65億平方米農村住宅改造成超低能耗建筑,每年可減少標煤約1.6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億噸。同時,可摒棄傳統燃煤燃氣等化石能耗供暖方式,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
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建造的農村房屋可以摒棄傳統燃煤燃氣等化石能耗供暖方式與空調制冷方式,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目前,相關產業與技術已經成熟,成本經濟可行,并具有建設周期短、邊際效益高、產業拉動強、市場潛力大等優勢,具備規模化推廣應用的條件。
為此倪海瓊建議:開展美麗鄉村超低能耗建筑示點示范。在部分省市特別是北方地區農村,率先進行示點示范;在農村學校、幼兒園、村委會等公共服務建筑開展試點應用。同時,培育適用于美麗鄉村超低能耗建筑的相關產業。厚植產業基礎,完善超低能耗建筑上下游產業鏈。此外,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出臺綠色金融支持政策,由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牽頭設立低能耗建筑建設專項貸款,鼓勵農村建設超低能耗房屋。
實施鄉村道路三項工程 推動鄉村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桂平市農業農村局植保植檢站站長 陳仲南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陳仲南建議通過實施自然村屯道路暢通工程、自然村屯道路提升工程和鄉村道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推動鄉村振興;希望加大推廣農業新技術,真正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作為來自基層一線、從事農業的人大代表,多年以來,陳仲南非常關注鄉村建設。他在履職中重點為農業發聲,就農業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最深刻、最有成就感的就是2018年提交的《關于加快大藤峽水利樞紐灌區工程建設的建議》,當年得到了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在2020年立項撥款8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大藤峽灌區的建設,貴港、來賓兩市受益農田達到60多萬畝,解決了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的問題。”陳仲南說道。
今年是陳仲南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第5個年頭,陳仲南帶來的建議主要涉及船舶運輸和鄉村道路建設等方面。
針對桂平大藤峽船舶運輸,他提出《關于加快推進大藤峽水利樞紐二三線船閘工程建設的建議》,建議將大藤峽的水利樞紐二線三線船閘納入國家層面的重大項目來建設,從基金、用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針對加快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他提出《關于支持廣西實施鄉村道路三項工程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的建議》,即通過實施自然村屯道路暢通工程、自然村屯道路提升工程和鄉村道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打通交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陳仲南介紹,桂平市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全國優質糧生產大市,近年來積極推廣優質高產良種、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以及遠程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的使用,降低肥料農藥使用量達33.7%,每年統防統治面積52.8萬畝,糧食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我重點就是關注農業糧食安全生產中的問題,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陳仲南在桂平等地積極推廣木薯良種良法、超級稻良種、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技術、淮山標準化栽培技術、荔枝品種改良高接換種技術等,并對鐵皮石斛進行研究與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圍繞鄉村振興,陳仲南表示,將帶領農業科技人員,進一步推廣農業新技術,做好公共植保、綠色植保工作的推進,做好農業有害生物的疫情防控,建造高標準農田,打造高產優質良種示范基地,真正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大家吃飽、吃好。(王海霞)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