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圍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對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要同步落實監管責任和措施。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在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背景下,應如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升企業的獲得感,代表委員們各抒己見。
推動建筑業納統納稅制度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住建廳廳長 王玉志
“報告中多次提到了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這些務實舉措既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能重塑城市產業結構。”王玉志表示。他在去年提出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建造的基礎上,今年繼續圍繞“建筑業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在建筑業納統納稅制度改革等方面建言獻策。
建筑業總產值和建筑業增加值是建筑業的兩項重要統計指標。在提交的建議中,王玉志提到,按照現行政策要求,建筑業總產值按照屬地(法人單位注冊地)統計,建筑業增加值按照在地(項目所在地)統計,造成財政收入流失和社會資源浪費。不同地區之間對總部經濟的需求非常強烈,分別出臺了一些引進總部經濟的財政獎補措施。為形成稅收洼地、取得競爭優勢,這種地區間的競爭愈演愈烈,財政獎補力度越來越大,在總體上造成了國家財政收入的流失。
此外,王玉志還表示,建筑業企業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制度和企業增值稅制度可能會加劇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造成地方壁壘無法根除。
因此,王玉志建議從國家層面推進納統納稅制度改革,改變按企業注冊地進行統計、納稅要求,探索以工程建設項目所在地進行統計、納稅,直接將建筑業產值、稅收留在項目所在地,在不影響全國統計、財政收入的情況下,從源頭上堵塞財政流失漏洞,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打破地域壁壘,提高統計數據準確度。
建議建筑業總產值以項目所在地進行統計。為保證客觀實際反映當地建筑業發展情況,同時便于核實建筑業企業填報數據真實準確性,由一線工程建設項目部按照統一制表填報數據,建筑業企業統一匯總填報,但增加對應完成產值即項目所在地的縣(市、區)劃分,以便實現就地統計,如有統計數據錯誤或抽查督察,均可到項目現場進行檢查核對。
建議調整建筑業企業所得稅納稅分享比例,實現財政貢獻盡量多地留在項目所在地。將現行“總分機構統一計算的當期應納稅額的地方分享部分中,25%由總機構所在地分享,50%由各分支機構所在地分享,25%按一定比例在各地間進行分配”的制度調整為“5%由總機構所在地分享,90%由各分支機構所在地分享,5%按一定比例在各地間進行分配”。
建議提高異地工程項目增值稅預繳比例,增加項目所在地財政收入,同時取消同一設區市內跨縣區不預繳規定,以降低施工企業在同一設區市內跨縣區承攬項目時,在項目所在地設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的成本負擔。
多措并舉助力民營經濟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工商聯主席 劉勁松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民營企業,其中包括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等。
劉勁松將提案重心放在民營經營發展話題上,主要建議相關部門更加重視民營經濟發展,推動扶持政策落地落實,幫助民營企業紓困解難。
劉勁松表示,當前以信息技術和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正蓬勃發展,緊抓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機遇,引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正當其時。
但劉勁松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擔憂:“目前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困難問題,部分企業對數字化轉型認識不到位,數字化轉型基礎偏弱,發展不平衡;產業數字化支撐體系不健全,資金投入少;產業數字化人才短缺,儲備不足等。”
對于上述問題,劉勁松提出了幾個方面的建議。
首先是強化一把手培訓,完善頂層設計規劃。強化對各職能部門、市縣級政府、企業一把手的數字化轉型培訓,明確數字化轉型目標,引導建立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規劃。加強全員培訓,各職能部門及企業將數字化轉型目標、轉型方向、轉型路徑和實施步驟落實到全體人員,提升全員運用數字化技術參與數字化轉型的能力。其次是夯實數字產業化基礎,挖掘數據資源價值。培育一批聚焦科技創新、數字產業服務的本地服務商,利用自身的產業數字資源和技術優勢,積極構建產業數字化全鏈條服務體系,實施優質高效的數字化轉型服務。
“此外,還需要從靈活構建差異化服務支撐體系,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綜合體,以及優化數字資源配置,營造良好生態環境著手。”劉勁松認為,“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調動科研院所、高校、專業機構的數字技術研發資源,支持數字經濟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深入布局數字產業核心領域,實現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關于優化數字資源配置方面,劉勁松建議,通過大力推動企業上云,加快各類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普及應用,強化企業各類資源在云上集聚。加快推動產業園和產業集聚區實施數字化轉型,鼓勵大數據、物聯網、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產業向園區集聚,實現園區、企業、供應鏈上下游打通數據渠道,整合數據鏈、創新鏈、產業鏈,共同構建數字產業生態圈。
綜合施策優化營商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范大學教授 黃茂興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紛紛為優化我國營商環境出謀劃策。黃茂興表示,應從構建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提升企業獲得感和增強人力資源服務能力等方面綜合施策。
在構建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方面,黃茂興認為,我國應引入一些第三方評價機構,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兩種評價體系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建設全面客觀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對比來看,第三方評價體系能夠有效避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評價體系的不足,逐步形成獨立、公正和有競爭的評價格局。事實上,引入第三方評價也是一種國際慣例。
在提升企業獲得感方面,黃茂興認為應優化融資環境、法治環境、誠信環境、稅務環境。
就優化融資環境來說,一是創新擔保方式。建議由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在各地市分別建立1至2家政府主導的民企政策性擔保或再擔保機構,鼓勵銀行對政策性擔保機構擔保的民企貸款提供優惠利率,加大對有市場、有訂單企業的信用擔保力度。二是政府設立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從而推動銀行降低放貸門檻。三是支持開辟融資新渠道。鼓勵科技股權眾籌,對新注冊的科技股權眾籌平臺及科技創業項目通過科技股權眾籌平臺成功融資的,給予一定比例獎補。四是創新金融產品。推廣“無間貸”“連連貸”等無還本續貸產品,穩定經營面基本正常的民營小微企業信貸資金供應。
為優化誠信環境,要加快統一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推動各部門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公開和使用,充分利用好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及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破解信息孤島和信用數據碎片化問題。引入第三方征信機構參與行業信用建設,鼓勵信用保險公司、商業保理公司開展企業信用專業評價,開展電子商務信用評估與認證,幫助企業有效識別和防范信用交易風險。鼓勵相關行業商協會建立會員企業誠信檔案和行業信用信息數據庫,發布“紅黑榜”,支持上下游關聯的行業商協會信用信息共享。
黃茂興表示,在增強人力資源服務能力方面,要建設大數據平臺,推動實現精準就業服務,探索引入政府購買機制進行就業援助。建立企業白名單,建設多元平臺,組建專業化團隊,完善勞動糾紛解決機制。放寬落戶門檻、簡化落戶手續,為外來人口提供均等服務。此外,還可創新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并加深校企合作,培養知識型、復合型實用人才。
讓好政策源頭活水澆到中小企業根上
全國人大代表、藍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 楊鏗
今年兩會期間,楊鏗準備了兩份建議,其中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是他最為關注的。
對于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楊鏗建議,政府應大力從資金、服務、人才方面提供相關配套措施,降低企業創新成本,促進中小企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這樣,尤其是關注深耕細分領域的公司,將能夠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成為真正產業化的“小巨人”。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楊鏗在四川代表團集中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發言時表示,應盡快出臺“十四五”民營企業發展指導規劃,站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民營企業的發展從意識上指引、機制上明確、制度上保障,讓中央對民營企業的指導方針、支持政策、保護舉措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讓好政策的源頭活水能澆到民營企業的根上。
在輿論環境方面,楊鏗建議,大力弘揚新時期企業家精神,尤其是宣傳和樹立民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家的正面優秀典型。他建議,當前應重點宣傳優秀民營企業家帶領企業推進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積極回饋社會、參與公益慈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鮮活案例。
在金融環境方面,楊鏗建議精準施策,對正在進行轉型升級的民營企業,有針對性地出臺金融政策予以支持,給予適當的騰挪時間和空間,確保民營企業平穩發展、健康轉型,真正提高發展質量。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在法治環境方面,楊鏗建議,加快《民法典》相關司法解釋出臺及配套行政法規的制定。如在物權方面,盡快完善全國統一的動產抵押和權利質押登記制度,將債券質押、股權質押、基金份額質押、車輛船舶抵押等納入全國統一登記平臺。在擔保方面,盡快明確債務加入、讓與擔保等非典型擔保方式的運用規則,為民營企業依法開展經營活動指明方向。
此前的2019年全國兩會,楊鏗也針對民營企業產權保護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并以大會建議的形式,就“在刑法層面加強對民營企業產權平等保護”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對于企業拓展,楊鏗曾圍繞房地產市場打比喻:“房地產最近幾年是在高速路上行駛,如今在新的行駛環境中,就像在川藏路上前行,既充滿挑戰,又有美麗風光。這就要考驗駕駛的技術,考驗團隊的能力和本事。如果你把川藏路都開得很好,在這種崎嶇的環境中也會發展得很好。”(王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