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當前城市存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城市更新正日益受到重視。如何活化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保障居民權益、規范城市更新流程,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我國城市發展已從過去的增量擴張轉向內涵品質提升的新階段,應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價值導向,科學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努力做好城市品質提升這篇“大文章”。
城市更新助力先進制造業城市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委書記 曹慧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曹慧泉帶來了關于以城市更新助力先進制造業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分析,歷史形成的老工業區大多處于城市中心,生產區和生活區混雜交錯,城市內部空間布局不合理,市政基礎設施陳舊,這些都制約了城市功能提升,進而影響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而這些問題亟須通過城市更新的手段來解決。
以湖南省株洲市為例,建市70余年,株洲締造了共和國工業史上300多項第一。株洲這座有先進工業文明和厚重工業文化的老工業城市,為實現產業轉型的目標,舉全市之力完成清水塘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以“傷筋動骨”換來了產業的“脫胎換骨”,全市累計關停污染、淘汰落后產能企業2000余家,直接削減工業產值700多億元,5年否決不符合城市發展定位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項目90個。
如何以城市更新助力先進制造業城市高質量發展?就此,曹慧泉建議:
一、加大對先進制造業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的支持力度。對先進制造業城市老舊小區及其配套基礎設施改造專項資金給予傾斜,提高對先進制造業城市老舊小區改造資金分配系數,或新增分配因素。
二、在先進制造業城市市政管網改造修復上給予更多資金補助。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對地方市政燃氣、供水、排水管網改造修復有資金支持,建議多向先進制造業城市傾斜。
三、支持先進制造業城市優先列入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2022年國家即將開展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申報,建議支持先進制造業城市全域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創建,帶動產業發展升級。
四、支持先進制造業城市優先開展城市更新試點。去年確立的全國首批21個城市更新試點城市中,只有不到半數是先進制造業城市,建議專門針對先進制造業城市開展城市更新專項試點。
五、鼓勵央企與地方在城市更新方面共建共享。企業發展規劃與地方國土空間規劃相結合,企業內部環境的更新與外部大環境的更新同步進行;允許央企以自有土地、資產、資金參與地方城市更新;鼓勵央企在先進制造業城市更新中發揮更大作用,將總部遷至先進制造業城市。
六、優先在湖南等若干有基礎的地區先行先試。在湖南的先進制造業城市中確定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和試點項目,創造先進制造業城市的城市更新樣板和經驗,以點帶面,帶動全國先進制造業城市的飛躍。
建立健全早期建筑數字“二維碼”
全國人大代表、啟迪設計集團董事長 戴雅萍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戴雅萍帶來了1項議案、4項建議。近日,記者就關于建立健全早期建筑數字“二維碼”的建議采訪了戴雅萍。
目前我國城市發展進入到了城市更新重要時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對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推動城市結構調整優化和品質提升,轉變城市開發建設的方式,標志著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對于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高速城鎮化留下大量快速建造的建筑產物。2000年及以前的建造標準偏低,由于城市化速度太快,相應法規制度不夠完善,導致當時的建造質量與現在的建設標準有較大差距。隨著城市存量更新步伐的加快,既有建筑改造提升再利用越來越普遍,但也意味著改造風險成倍增加。近年來各地因建筑改造造成的房屋垮塌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關鍵原因在于城市早期的大量一般性建筑缺少數字檔案,對既有房屋的實際建造狀況、實際使用狀況、是否經歷過改造等均缺乏真實準確的數據基礎。
為此,戴雅萍建議,要推進以縣(市)城為重要載體的“城市體檢”,找出問題短板,然后制定城市更新規劃、計劃,再統籌推進老廠區、街區、老舊小區改造,居住社區建設,既有建筑改造,海綿城市建設和新城建等城市更新項目的落地。
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要抓緊研究,建立健全相應法規和機制,構筑城市一般性既有建筑數字化檔案體系。在經濟發達地區先行先試,通過財政資金配套和社會資本參與的方式,依托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手段,對早期一般性既有房屋進行檢測和數字建檔,全面及時動態地掌握建筑物的實際建造及使用狀況,最終建立一套以“城市建筑二維碼”為表現形態,可獲取、可更新的城市既有建筑動態數據系統,為推動我國高質量城市更新建立科學可靠的數據基礎。
開展自然資源與住建雙體系“城市體檢”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副院長 朱惠英
人類需要定期體檢,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態。對城鎮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健康狀況也應開展定時“體檢”。“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基礎性工作是開展‘城市體檢’,應盡快開展自然資源與住建雙體系‘城市體檢’。”朱惠英認為。
雙體系“城市體檢”是在目前自然資源部和住建部各行一套側重點不同的城市體檢評估指標體系基礎上提出的概念。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指標體系側重于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政府工作報告編制等綜合事務決策。住建部城市體檢評估指標體系挖掘城市優劣勢,側重城市治理與社會滿意度調查相結合。問題在于,二者之間數據共享機制尚未健全,評估指標聯檢機制尚未建立,住建系統數字信息入庫與后評估機制尚未建立。
“兩套體系的存在易造成城市管理部門的困惑,增加大量重復性工作,雙體系建立后城市更新工作將實現大量基礎數據支撐。”為了解決痛點,朱惠英此次帶來4條建議。
一是體檢先行,規劃統籌。住建部應建立健全城市體檢評估長效工作機制,推動體檢評估工作全覆蓋,加強信息技術支撐,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治理水平。自然資源部與住建部應逐步實現共享國土空間和城市管理城市體檢指標體系數據庫,建立聯動聯檢長效機制。
二是精細謀劃,“肥瘦”搭配。鼓勵推動由“開發方式”向“經營模式”轉變,探索政府引導、政策性融資、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吸引社會專業企業參與運營。在各地財政緊縮的大形式下,城市更新應將有限的資金用于解決居民最短缺的口袋公園、停車、充電樁、社區共享養老設施及托幼設施等。
三是審慎決策,有序實施。對于經營性較差的項目,地方政府應在滿足不突破財政占比10%的前提下,有序開展實施。同時,通過完善配套基礎設施“筑巢引鳳”,使地方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取得優勢,解決政府運營補貼從哪里來的問題。
四是信息入庫,評估監督。構建一套適合中國城鎮實情的定期體檢評估工作機制與評估指標體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評。借助數字手段進行城市體檢問卷調查,為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城市治理提供新平臺,是推動城市體檢評估制度在全國落地過程中逐步完善,真正成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落地、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和人民生活品質改善的有力制度抓手。
進一步落實推進城市更新行動
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質量總監 鄒彬
今年,城市更新再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鄒彬今年也帶來了一份關于城市更新的建議。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鄒彬表示,從宏觀層面看,城市更新是落實中央構建國內大循環新發展格局、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現實需要。從中觀層面看,城市更新是轉變城市發展模式、提升城市品質、提高城市勢能、服務市民幸福生活的現實需要。從微觀層面看,城市更新是傳統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推動質量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實現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對于如何推進城市更新,鄒彬表示,應由政府主導、企業推動、社會參與,綜合施策、形成合力、見效落地。
他認為,應由政府主導盡快編制城市更新總體規劃和項目規劃,與人民宜居宜業、城市承載力提高、歷史文化場景呈現、產業轉型升級等結合緊密。我國城鎮化建設不斷加速,城市建設總體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階段的再開發過程,逐步由“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可促進資本、土地等要素根據市場規律和國家發展需求進行優化再配置,從源頭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嚴肅性。
其次,模式合理是保障,要進一步促使城市更新項目更有生命力。城市更新工程對實施主體的投融資能力要求較高。推進城市更新項目的科學分類,構建可行的收益回報機制,選擇匹配的投融資模式,是城市更新工程順利實施的關鍵。
因此,鄒彬建議,政府應鼓勵社會資本從規劃設計、投資、研發、建設、運營等全產業鏈深度參與城市更新項目,使項目可持續,更有生命力。鼓勵大型國有企業通過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委托代建等多種方式參與更新改造,發揮其全產業鏈、全專業優勢,為更好地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供支持。在金融支持方面,鼓勵國家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參與,創新融資渠道和方式,引導金融機構根據城市更新項目具體情況,創新信貸金融產品,優先保障符合條件更新改造項目的信貸資金需求。在財政政策方面,建議設立城市更新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城市更新工作。對城市發展需要且難以實現平衡的項目,經各級政府認定后由財政采取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給予支持。在稅費政策方面,建議對納入城市更新的地塊,享受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相關減免政策。(王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