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數字經濟成為亮點之一。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圍繞數字經濟發展建言獻策,建議強化政策引導、推進數字化轉型技術標準制定等,著力強化數字經濟安全體系,數字經濟已成為最強時代主旋律。
加快對建筑行業數字化的整體推進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徐征
在上海代表團小組會議上,徐征建議,加快對建筑行業數字化的整體推進,加強政策供給,積極引導上游企業主動帶動下游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促進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以上海建工為例,近年來,該企業從參與建設全過程、產業發展全鏈條、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出發,放大數字鏈條綜合效應,包括大力推進i.SCG信息化工程,持續打造基于BIM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務數字化平臺,打造領先的智慧工地平臺,廣泛應用數字化測量、建模與安裝技術,研發應用建筑機器人等數字化建造裝備等。
“建筑產業是個復雜的系統,數字化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徐征認為,“當前還存在一些障礙,包括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本支出較大、缺乏規模效應,產業鏈上數字化技術協同性不高,BIM正向設計推進過程中計價體系不健全,BIM模型審核和驗收環境不成熟,建筑設計施工運維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的創新型復合人才缺口很大等。”
為此,徐征提出4點建議:一是深入推進建筑產品數字化和建筑產業數字化。積極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建筑業深度融合,持續推進BIM技術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應用,打造基于5G、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數字工地,大力建設面向行業基于BIM的智慧設計、建造與運維的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
二是努力打造數字化商業生態圈。以業務驅動、技術支撐、產業協同、政策支持、企業家意志5個關鍵因素為支撐,打通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上下游企業,打造共生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商業生態圈。
三是大力培育建筑服務商文化。數字化轉型為提升建筑產品服務能級指明了方向,要積極培育常懷利他之心,提升服務能力、源自內心自覺的建筑服務商文化,主動為社會提供智能化的綠色工程產品和服務體系,促進建筑與自然、與人的和諧。
四是加快培養數字化高端跨界人才。充分利用我國建筑企業平臺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持續引進和培養建筑信息技術、工業軟件設計等相關領域高端跨界人才。
同時,他還建議政府出臺智慧設計、建造、運維、更新標準體系,研究制定BIM計價政策,規范BIM正向設計相關費用,研究制定BIM模型審核驗收政策及兼具實用性和針對性的行業相關標準,大力支持傳統行業自主創新研發集成性、系統性和協同性的數字化平臺,打通產業發展的信息孤島,著力推進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
加快建筑機器人的推廣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集團主席 楊國強
楊國強在全國兩會期間圍繞“智能建造”,提交了《關于加快應用智能建造產品技術、助力雙碳目標、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5G、新材料等技術與建筑業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時代正在到來。
與此同時,國家雙碳目標也對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顯示,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達49.3億噸,其中建筑施工階段碳排放1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1%。
實際上,目前國內已經可以實現建筑機器人、BIM、新型裝配式建筑等產品和技術在工程項目上的協同作業。楊國強表示,目前這些技術已應用于勘察、規劃與設計、生產、施工、監管與驗收、運維與管理等建筑施工環節,也能夠大幅減少工地上的建筑垃圾和廢棄物,減少碳排放,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
為進一步鞏固創新發展成果,加快推動智能建造產品和技術的應用推廣,楊國強從推廣應用、完善監管機制與評定體系、建立標準體系三個方面提出建議。
首先,他建議大力支持建筑機器人及智能施工設備推廣應用。他指出,應鼓勵行業重點企業以建筑場景需求為牽引,針對生產、建造環節的應用場景,推廣建筑機器人及智能施工設備的應用。在現有智能建造試點示范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拓展試點范圍,推動建筑機器人及智能施工設備投入工程項目建設,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
其次,在智能建造監管機制與評定體系方面,楊國強認為,應協調相關主管部門,出臺適用于智能建造的創新監管體系,建立適應智能建造特點的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現場質量安全和合同履約監管制度。加快制定智能建造評定標準和評定辦法,明確智能建造的基本規定、技術指標、評分體系、評定等級、評定機構等內容,逐步完善智能建造評定機制。
最后,他建議加快建立智能建造相關標準體系。聯合行業權威機構、龍頭企業、專家學者、骨干企業等力量,根據智能建造應用情況,加快建立與智能建造相匹配的建筑機器人和智能施工設備產品標準、施工標準、設計標準、BIM集成設計標準、裝配式部品部件標準、新型建造工藝工法標準、驗收標準等標準體系,推動智能建造大規模應用。
建議實施企業數字化轉型扶持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繼續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在當下發展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建設數字中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數字化轉型程度的提高,為數字安全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挑戰,而中小企業往往更加缺乏維護自身數字安全的能力。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張天任在提交的一份議案中指出,當前大多數企業數字化能力和水平普遍偏低。
為此,他給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實施數字化轉型扶持政策、支持數字化人才招引培訓、提供數字化高端專業服務。
張天任指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當前,大多數企業數字化能力和水平普遍偏低,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數據應用價值創造不夠大。我國有些制造企業雖然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制造流程,推動了技術+業務+數據的加快融合,但尚未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內部數據鏈,導致企業數據應用還未能創造最大價值。二是企業數字化人才較為短缺。我國制造企業廣大員工普遍缺乏數字化思維,對數字技術快速更新的響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不足。同時,大多數企業對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投入力度不夠大,很難吸引和儲備高端數字化人才。三是數字化生態構建能力不強。目前,我國數字技術應用缺乏后臺數據支撐,對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撐服務不足。同時,第三方服務機構缺乏對行業全面系統性的深刻認識,數字化生態構建能力不強,提供的大多數是通用解決方案,難以滿足制造企業個性化、一體化需求。
針對上述問題,張天任給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一是實施數字化轉型扶持政策。在國家層面健全專項工作機制,建立專項扶持資金,鼓勵和支持制造業龍頭企業搭建面向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打造一批數字化標桿項目,引領并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轉型升級。二是支持數字化人才招引培訓。出臺制造業龍頭企業引進數字科技人才相關優惠政策,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制度,大力構建數字化學習云平臺,全方位提升廣大員工的數字化能力水平。三是提供數字化高端專業服務。建議政府加大公共數據開放力度,讓制造業龍頭企業更加便捷地“上云用數”。同時,在國家層面組建數字化專家咨詢指導團隊,為制造業龍頭企業提供一對一專業服務,全力打造數字化轉型供給側生態。
智慧城市推進服務業數字化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 林龍安
日前,林龍安提交了關于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智慧城市的建議。
他表示,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正在成為重塑各國經濟競爭力和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積極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加大將網絡科技為主體的數字科技運用到經營及服務層面,提供更廣泛、更優質的以人為本的商業和小區服務,有利于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利于推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
對此,他建議,要打造智慧城市,推進服務業數字化。
強化領導統籌協調。各地應根據“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各地各級政府要由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搭建上下聯動、橫向暢通的智慧城市組織推進機制,建立跨部門的協調工作機制,加強對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統籌協調。通過政府引導,鼓勵政企合作、多方參與,創新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實現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的可持續健康運營,推進智慧安防、智慧出行、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監管、智慧小區、智慧能源等應用發展,實現民生政務、節能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等城市管理的一體化和智慧化。
完善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通過立法構建公平透明的公民數據使用、監管機制,建立統一的公民信息服務機構和公民服務大數據平臺,在城市發展及保護私隱間取得平衡,形成數據治理、數據開發的數據安全利用機制,釋放城市數據要素活力。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的智慧化,大力發展智慧管網、智慧水務,推動智慧燈桿、智能井蓋等應用,促進市政設施智慧化,加速建立城市部件物聯網感知體系,提高城市數字化水平。
加快服務業數字化應用。以滿足市民對公共衛生、健康、教育、養老等基本民生保障迫切需求為導向,加大智能便捷的公共服務體系投入,推動公共設施數字化轉型,打造智慧醫院、智慧校園、智慧養老、智慧社區等一批數字化示范應用場景,提供物業管理功能、拼車、租房、快遞物流、電商購物等高效、質優、價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各地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智慧城市,精要在于不單利用各種科技或實體基建,而是通過科技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改善市民生活質量。
除此之外,他還建議,持續推動數字經濟人才培訓。同時,加強與香港互利合作,深化與香港在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發展領域的合作。(王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