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人妖hd-人妖ts在线

中華建筑報網
首頁>電子報> 正文

標準缺失 近零碳排放區發展易陷“誤區”

2022-04-19 10:17:04來源:中華建筑報網作者:鐘 合責任編輯:葉子文

  近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區試點建設工作方案(試行)》(下稱《工作方案》),計劃到2025年,建成不少于30個近零碳排放園區、工業企業、公共機構、景區,不少于30個近零碳排放社區,實現區(市)縣全覆蓋。

  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是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案部署的重要任務,也是深化低碳省份試點、積極探索近零碳排放發展模式的重要抓手。自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設50個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以來,我國各地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大規模展開。

  有專家表示,完成50個示范工程的目標不算難,但當前近零碳排放區缺乏國家層面的統一標準體系,發展仍存“誤區”。

  降碳評價標準各不相同

  “實際上,所謂近零碳排放區并不是指嚴格要求實現近零碳排放或零碳排放, 一些建筑區、工業區、城市密度較大的園區實現零碳排放難度非常大,所以近零碳排放區常以區域內能耗下降或碳排放量穩步下降為目標。”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市政院副總工程師魏保軍說。

  但怎樣算快速下降?下降多少算達標?目前各地評判標準不盡相同。

  如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深圳市發改委此前發布的《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區試點建設指引(試行)》,設定近零碳排放區域試點主要指標為既有區域碳排放總量較2020年下降30%以上,區域人均碳排放量小于3.5噸/年,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大于等于5%。

  而《上海市低碳發展實踐區(近零碳排放實踐區)申報創建指標體系》則明確,創建期滿后,實踐區碳排放強度應低于全市同類區域的平均水平,或較創建期下降20%以上;碳排放強度應達到全市同類區域的先進水平或低于創建期的50%以上,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達到20%以上。

  除近零碳排放區評判標準不一外,試點界定范圍也不相同。此次成都發布的《工作方案》規定,近零碳排放區試點范圍包括園區、工業企業、社區、公共機構、景區等,而《湖北省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實施方案》中則以城鎮、園區、社區、校園、商業等試點區域為突破口,不包含公共機構與景區等地。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的遴選及建設仍面臨概念不清、遴選指標缺失、建設路徑不完善等普遍性問題,有些地方甚至還存在將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等同于低碳發展試點的“誤區”。

  影響節能降碳技術發展

  “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失統一的近零碳排放區國家標準體系。”魏保軍表示。從已開展的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情況來看,由于缺失統一的近零碳排放區國家標準體系,加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低碳發展基礎不同,資源稟賦各異,因此所選擇的實施對象、建設目標和實現路徑也大不相同。

  目前,近零碳排放區覆蓋試點類別多,不同類別示范區標準制定各有區分。如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以單位產值或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總量下降為主要評判標準;近零碳排放社區試點則以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總量下降為主要評判標準。

  不同試點類別、不同城市使用的節能技術差異也很大。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各近零碳排放區節能降碳強度不等,所用降碳技術良莠不齊,降碳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若沒有統一的近零碳排放區國家標準體系規范引領,降碳效果明顯、能耗水平低的先進技術或被逐漸淹沒,得不到廣泛推廣;而那些成本低但節能效果一般,甚至全生命周期內并不節能的技術則可能大行其道。

  對此,魏保軍表示,目前近零碳排放區國家標準體系尚未出臺,部分地區近零碳排放區建設也沒有完善的建設導則與整體規劃方案。當前近零碳排放試點示范項目尚處試行階段,積累經驗有限,建立近零碳排放區國家標準體系非常有必要,其可以指導各類試點示范區實現碳排放穩步下降,也可以增加生態環境、工信、住建等部門之間的協調和統籌,加快示范工程的建設與示范效應。

  國家標準體系制定要因地制宜

  那么,如何構建一套相對完善,且適用于各類近零碳排放區的國家標準體系?

  魏保軍建議,針對不同地區的能源消費結構與碳排放特點,在綜合考慮資源稟賦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與工業結構等基礎上,各省市可根據本地試點項目所選技術及指標實際完成情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近零碳排放示范區評價標準與建設指南。由于各個地方氣候及資源條件、城市發展階段、居民收入水平等本身就存在差異,近零碳排放的標準不適宜采用完全一樣的指標數據,否則也會出現不公平現象。因此,在制定近零碳排放區國家標準體系時,更需要多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

  魏保軍進一步指出,要建立完善近零碳排放區的相關頂層設計,最好從體制機制入手,打破不利于低碳技術推廣應用的壁壘,如接入電網問題、能源靈活交易問題等。另外,在標準體系的設計上,應為跨領域技術集成提供政策支持,為研發及設備生產企業留出利潤空間,為新節能降碳技術用戶提供適當補貼。

  此外,詳盡的碳數據是推進近零碳排放區發展的基礎。下一步還應建立準確、詳盡、科學的碳數據統計核算體系,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為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遴選和評價考核提供數據支撐。(鐘 合)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