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清退令的出臺給超齡農民工帶來了轉型就業的新挑戰。但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年歲漸長、勞動能力降低、家庭責任交給年輕一代等因素,不少農民工早已主動尋求其他就業機會。
前幾日,在家中等待數月的老殷終于接到老鄉陳勇從廣州打來的電話。對方告訴他,位于白云區的工地已經籌備開工,可以買票、做核酸檢測,準備返崗。與兩年前不同的是,從事十多年砌筑工的老殷現在已不再是建筑工人,而是一名工地保安。
近年來,和老殷一樣主動尋求轉型的農民工不在少數。記者采訪發現,他們有的換了身份和崗位仍然留在工地上,有的則選擇了勞動強度更低的職業。
逐漸降低的勞動能力
今年58歲的老殷家住湖北省石首市調關鎮,比老鄉陳勇大10多歲,兩人是跟同一位師傅學的砌筑手藝。2007年,兒子上初中后,老殷和妻子一同前往廣東務工,常年在惠州、東莞、深圳等各個建筑工地工作。
據老殷介紹,21世紀初前往南方大城市務工是一種潮流,大家都認為在外面工作機會更多,收入更高,年輕力壯的基本都出門掙錢去了。這些同鄉可能不在同一個工地,但總有機會在某個城市遇到彼此,相互也一直保持聯系。
2020年初疫情發生后,回到老家過春節的老殷返回工地的時間被一再推后。他說:“眼看著能干活的時間已經少了好幾個月,自己的身體狀況也出了些問題,這兩年干活總是有些力不從心。”
由于早年工地條件不好,常年在工地從事體力勞動的老殷不僅患有嚴重的腰肌勞損,肺功能也受到傷害,砌筑進度比同項目其他工友總是慢一些。妻子這些年跟著他在工地搬磚、運砂漿,勞累過度,晚上要貼著膏藥才能入睡。經過認真商議,夫妻倆決定暫不外出,在家休養一段時間。
在建筑工地,做防水也是一項高勞動強度的工作,來自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的代福已經在這行干了近30年。“鋪設防水卷材時要同時用噴槍加熱,一般在樓頂和外墻作業,火烤和高溫讓人很難熬。”他說,“自己今年53歲了,感覺已經不適應這樣的作業環境了。”
近兩年來,代福不再跟著施工隊全國各地流動施工,而是有選擇性地留在夏季氣溫更低的內蒙古、陜西等地,同時也會減少工作時間,逐漸降低工作強度。
離開工地又回到工地
年歲漸長給老殷和代福等農民工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勞動能力的降低,他們因此也逐漸開始考慮并安排60歲以后的職業道路。此時,當年一同外出務工的同鄉工友們發揮了作用。
2021年春節過后,老殷感覺身體有所恢復,于是想再次找機會出門。已經返回廣州工地的老鄉陳勇知道后,主動聯系老殷并給他介紹了一份工地保安的工作,每月工資4000元,隨時就能上崗。
“工資水平的確比砌筑工每天500元要低,但是每天都可以上班,也不用在各個工地頻繁流動,相對來說更穩定。”老殷說。工地上的主要工種、車輛、材料,自己早已熟悉,轉崗難度低,勞動強度降低很多,以保安的身份留在工地是老殷更好的選擇。
事實上,工地保潔員往往也是由60歲左右的農民工擔任,四川達州的何文祥就是其中一位。盡管今年已經65歲,何文祥胳膊上的肌肉仍然很明顯,這也是他在工地干了30多年的見證。
5年前,何文祥過完60歲生日后,兒子建議他換一個輕松的工作,不要再做粉刷工了。“孩子們總是擔心,但我確實還能干得動,綜合考慮下來,我聯系工地負責人換了份保潔的工作。”何文祥說。由于涉及建筑垃圾的清運,工地保潔比一般的環衛工作復雜,需要一定的體力,并且要了解工地哪些材料可以扔,哪些需要妥當存放。
2020年初,何文祥的兒子為父母在縣城購置了一套房,希望二老能住得更舒心,平時幫忙照看一下上小學的孫子。搬進新房后,何文祥在家附近找了一家十幾人規模的豆芽加工廠上班,工作內容是通過灑水、控溫,把豆子發成豆芽,然后等進貨商拉走即可。
“豆芽廠的工作環境比工地更加衛生,也沒有什么難度。”何文祥說,“我對這份新工作很滿意。”
從就地轉型和返鄉轉型尋求機會
兒子的兩次積極干預,是促成何文祥轉型就業的主要因素,這也是父子家庭責任交接的體現。何文祥告訴記者,年輕時為了撫養兒子讀書成家,常年在四川達州、成都等城市找活兒干,粉刷工、小工、雜工都做過?,F在兒子在四川找到了穩定的工作,也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但自己尚有余力,總想找一些簡單的工作為孩子減輕壓力,順便幫著照看孫子。
對代福而言,主動降低勞動強度,也是為了讓遠在上海務工的兒子放心。“我們平輿是全國聞名的防水之鄉,兒子后來也成為一名防水工,非常爭氣。”代福說起兒子來十分驕傲。勤勞肯干的兒子20歲就出門打拼了,目前已經在老家買了新房和新車。代福想著再干幾年給自己和老伴兒掙點養老錢,然后回家幫著照顧孫子孫女。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趙煒分析認為,這些60歲左右主動尋求轉型的工人正是初代農民工的主要群體。21世紀初期,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掙得更多收入而外出務工,也趕上了建筑業的發展浪潮。數十年后,這些外出務工者年紀漸長,而新生代勞動者逐漸加入,兩代農民工之間的交接成為當下的時代主題。
趙煒指出,當新一代務工者成長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60歲左右務工者的家庭責任就有所減輕,部分勞動能力尚可的高齡或超齡農民工仍然尋求轉型機會,也是想盡可能為自己獲取養老保障,為子女減輕一些負擔。“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也提醒了年輕務工者需要將自己的養老計劃提上日程,為離開工地后的老齡生活提供保障。”她說。(劉小燕)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