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筑縣縣有 全省認定4050處
建筑是重要的歷史記憶。近年來,廣東以推進歷史建筑普查認定為切入點,做好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傳承,一大批歷史建筑被活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省已實現“歷史建筑縣縣有”的年度工作目標。截至今年4月,全省認定4050處歷史建筑,占地面積為3.16平方公里,較2021年新增343處,歷史建筑認定總數居全國前列。
關鍵詞:掛牌
歷史建筑保護標志牌掛牌率超90%
近年來,廣東堅持有序開展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將歷史文化保護納入省“十四五”規劃以及2022年省十件民生實事任務,提出要支持修復一批歷史建筑和不動產文物等。
歷史建筑認定需有標準和規范,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印發《廣東省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指引(試行)》《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標志牌制作要求及掛牌指引手冊(試行)》等,對歷史建筑認定標準、公布流程、數字化信息采集、加固修繕等進行指引,指導各地建立健全保護責任人制度、預先保護制度等。
同時,全省建立歷史建筑測繪建檔、建立信息展示平臺,讓歷史建筑“活”起來,也“火”起來。廣東率先建立歷史建筑數據采集及展示平臺,實現歷史建筑“掌上游”,并舉辦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主題展,發布《歷史的記憶——廣東經典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建筑圖冊》等,多渠道宣傳推廣歷史文化保護。
截至今年4月,全省4050處歷史建筑中,已設置保護標志牌的有3767處(掛牌率93%),已完成測繪建檔的有2607處(測繪建檔率64.36%)。
各地市也將歷史建筑普查認定作為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抓手,確保普查資源全覆蓋。
廣州、深圳、清遠等多個城市出臺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政策法規,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保護利用模式。潮州分階段普查、保護,并引入專家推薦制度、產權人自薦制度,讓更多歷史建筑被發掘和保護。揭陽吸收有一定歷史文化基礎的文物保護愛好者,建立文物保護隊伍和業余文保員隊伍,開展日常的巡視檢查。
關鍵詞:活化利用
古村落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成景點
在具體的實踐中,多地因地制宜,探索將歷史建筑融入城鄉經濟社會和發展格局。
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針對當地有一批古村落的特點,通過“一村一品”思路推動差異化活化升級,挖掘文化內涵、提煉文化符號,如禪城區蓮塘村的龍獅文化、順德區碧江村的祠堂文化等。
同時,由以往的單個古村落活化,轉變為連片古村落群整體活化,實現由古村落“盆景”到古村落群“風景”的轉變,如將崇尚翰林文化的松塘村、六祖禪修的百西村頭村,與5A級風景區西樵山串聯,建立“山水+國學+禪修”休閑聯盟。
截至目前,佛山已分四批次完成50個古村落的活化升級任務,并在原有古村落活化名錄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古村落擴面提質普查工作。
江門做好僑鄉建筑活化、利用文章。啟明里活化項目原為江門市區13個百年華僑古村落之一,至今已超過一百年歷史。當地完善地下給排水、化糞池等管線,并修繕巷道,鋪設古舊麻石,還原古樸韻味。同時,維修沿街歷史建筑物外立面,做好照明提升及美化工作。另外,打造僑鄉文化廣場,做好停車場配套等。
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繼續活化歷史建筑,當地成立招商小組、引入文旅產業等,完成啟明里LOGO設計、挖掘文化資源、對“時光巷子”進行文化打造,弘揚華僑歷史文化。
關鍵詞:修繕保護
多方式讓城市歷史建筑煥發新生機
在城市中,一處處老舊歷史建筑經修繕、保護、利用,也煥發出新生機。
歷史建筑結合工業遺產,拓寬了利用途徑。在廣州,誠志堂貨倉是白鵝潭近現代工業發展變遷的重要見證,當地堅持最少干預原則,修繕歷史建筑保護規劃中確定的通風高窗、圓形高窗等原構件,只對破損嚴重的門窗進行更換,盡量保留原物進行修補等。最后活化利用為太古新蕾幼兒園,補全周邊小區幼兒教育服務短板,成為廣州第一例多功能利用且手續齊全的活化案例。
歷史建筑也成為城市留住記憶、打造文化名片的重要載體。肇慶分期對古城墻進行環境整治和實施修繕保護工程,古城墻環境風貌獲得較大改善,也日益成為肇慶靚麗的文化名片。珠海則提出“改革開放歷史性建筑”概念,全國首家電子企業獅山電子廠舊址等一批記錄特區建設歷程建(構)筑物被較好地保存下來。
同時,部分地市將公有產權或集體產權的歷史建筑修繕活化為教育基地,英德市縣政府辦公樓舊址活化為歷史陳列館,博羅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活化為愛國主義展覽館等。
隨著鼓勵社會力量加入,部分地市將歷史建筑作為非遺傳承地,如潮州將阿婆祠、方伯第等公共祠堂活化為非遺傳承館。
通過支持私有產權歷史建筑增加商業業態,部分地市亦實現歷史建筑保護的可持續性。如中山星聚里15、17號民居原本破舊、空置,經修繕后成為具有城市特色的攝影工作室等。(張子俊)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