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也蘊藏著減排降碳的巨大空間和綠色潛能。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我國正式提出“3060”雙碳目標。房地產和建筑業作為支柱性產業無疑在減排降碳中肩負重任,如何從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模式轉向節能、低碳的綠色發展模式,是擺在房地產和建筑業企業面前的一道時代命題。
傳統排碳大戶謀轉型
綠色低碳發展成行業共識
作為傳統的碳排放量大戶,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在全國總排放量中的占比較大,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環節。
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統計,從建材生產、建筑施工及建筑運行的全過程看,2019年我國建筑領域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0.6%。其中,建材生產的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的28%,建筑施工碳排放占總排放的1%,建筑運行階段的碳排放比例為21.6%。
能源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2019年,中國建筑業能源消費總量逐年上升,2019年達到9142萬噸標準煤。
“建筑業發展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必然要轉向綠色低碳,不僅關系現在,也關乎未來,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有顯著的作用和影響。”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能源研究院院長徐偉表示。
當前,在行業增長趨緩的背景下,房地產企業的規模增長將面臨“天花板”,亟須尋找新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人們愈發重視居住空間的體驗感,綠色、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成為生活消費的重要需求和關鍵考量。
對于建筑和房地產企業來講,“雙碳”目標的提出意味著更高的建設標準。在“雙碳”和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雙重市場驅動下,加快行業轉型升級、推動建筑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是大勢所趨,減碳已成行業共識。
循環利用 智能管理
房地產企業探索綠色發展
近年來,部分房地產企業通過加大地產科技研發投入,探索5G、物聯網、人工智能、建筑機器人等新技術在工程建設領域的應用,以期通過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等路徑實現行業綠色轉型。
在廣東佛山,一處在建的住宅項目現場,建筑垃圾經過一臺制磚車的加工處理便能“變廢為寶”,成為可以就地使用的路面彩磚。在這個名為鳳桐花園的項目中,像這樣通過流動制磚車消納的建筑垃圾已累計達450噸,生產路面彩磚超過20萬塊。
不僅在建造環節,房企亦在設計、選材、運營等各個環節進行探索,推動綠色創新突破。其中,裝配式建筑成為提質增效、促進建造變革的重要抓手。
相比傳統建筑,裝配式建筑具備可拆解、可移動、可重組、可循環利用等特性,具有工業化程度高、建造周期短、構配件運輸便捷、節能環保等優點,高度契合低碳建造、綠色建筑和循環經濟的建筑業發展趨勢。
在各地土拍政策中,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將裝配式建筑開發占比作為“雙集中”供地拍賣的競拍條件。
在政策鼓勵下,房地產企業正積極參與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住建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共計6.3億㎡,較2019年增長50%,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約為20.5%。
穩扎穩打 循序漸進
多方合力應對挑戰把握機遇
“當前,我國正在制定完善‘1+N’政策體系,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時間表、路線圖,并提出分行業、分地區的政策落地要求。總體來看,建筑領域能否構建起符合‘雙碳’工作目標的技術體系、標準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市場體系及能力體系,是‘雙碳’工作落實到位的關鍵。”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會長、住建部科技司原巡視員武涌表示。
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為工業、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實現碳達峰制定了路線方針。在建筑業,明確要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和綠色建造方式,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鋼結構住宅,推動建材循環利用,強化綠色設計和綠色施工管理。
同時,我國已陸續頒布支持超低能耗建筑建設的有關政策,從獎勵、補貼等多方面為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給予政策支持,并通過綠色債券等金融方式對綠色低碳建筑項目予以資金保障。
不過,綠色低碳轉型并非易事,也不能一蹴而就。專家表示,未來仍需充分考慮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穩扎穩打、循序漸進中,給出切合實際的作業書和計劃表。城鄉建設和管理模式的綠色低碳轉型、節能低碳建筑的發展、建筑用能結構的優化、農村農房建設和用能的低碳轉型,是未來推進建筑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向。
徐偉表示,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是其必然選擇。要通過政策為引導,標準為約束,技術為支撐,提升節能、低碳意識,不斷提升行業整體節能降碳水平。
在建筑行業,“雙碳”為行業從傳統轉向綠色、低碳的未來產業提供了寶貴機遇,更好地幫助人們提升生活幸福感,也為未來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應該看到,挑戰與機遇并存。過去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只有抓住綠色機遇,才能為企業、行業未來發展贏得更大空間。”武涌說。(王仁宏)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