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人妖hd-人妖ts在线

中華建筑報網
首頁>電子報> 正文

“建”證紫荊花開25載 大型基建為內地港澳合作搭橋鋪路

2022-07-05 13:13:09來源:中華建筑報網作者:王茜 綜合責任編輯:晨陽

  珠水浩蕩,香江悠悠,時光“建”證了東方之珠光陰的故事。

  25年前,舉世矚目之下,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25個春秋寒暑間,香港正在以欣欣向榮的姿態續寫獅子山下的新篇章。

  從“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到“一帶一路”建設;從粵港澳大灣區由藍圖變為現實,到港珠澳大橋順利開通;從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香港正式接入國家高鐵大網絡,到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陸續建立并持續完善;從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謀劃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給香港長遠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激發香港聚焦“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開啟新一輪發展進程。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了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從海面到陸地,從陸地到天空,一系列超級工程令香港的未來海闊天空!

  廿五香港,未來可期。

“建”證紫荊花開25載 大型基建為內地港澳合作搭橋鋪路

港珠澳大橋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伶仃洋上,一橋飛架香港、澳門、珠海三地,如同一條海上巨龍。港珠澳大橋的建成,讓港澳正式接入國家高速公路網,打通了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道路交通網。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建設港珠澳大橋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門和珠三角區域更好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中央支持香港機場建設第三跑道,就是為了支持香港鞏固國際航空交通樞紐地位,保持和提升整體競爭力。

  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于一體,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橋的身上有著許多值得銘記的標簽:它是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是全國設計使用壽命最長的大橋,還是世界最大規模的鋼橋面鋪裝工程。從1983年提出興建大橋的構想到2018年正式通車,這中間35年的風風雨雨,凝結了一代又一代中國造橋人的心血。這些“最高級”標志著港珠澳大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工程,是幾乎無可復制的工程奇跡,是“一國兩制”體制下兩岸三地緊密團結的象征。

  港珠澳大橋自2003年開始啟動前期工作,歷時15年,于2018年10月23日正式開通運營。因修建難度極高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并擁有多個“世界之最”:

  世界總體跨度最長跨海大橋——全長55公里;

  世界最長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長5.6公里;

  世界埋進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

  世界最重沉管——海底隧道由33節沉管和1個最終接頭對接而成,每個沉管重約8萬噸,相當于一艘中型航母。

  此外,世界首創橋-島-隧集群方案、世界首創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世界最大難度深水無人對接的沉管隧道……都是港珠澳大橋的亮眼成績單。

  港珠澳大橋作為目前世界鋼結構橋體最長的跨海大橋,獲得了國際焊接最高獎項。主體工程橋梁上部用鋼量達42.5萬噸,相當于10座鳥巢,工期緊迫,質量要求高。施工過程中先后開展了板單元自動化焊接技術、免涂裝耐候鋼焊接、高效焊接技術、迷你機器人焊接技術等研究,打破了傳統的鋼橋制造模式,有效提高了自動化焊接水平和鋼箱梁品質。

  在大橋開通前,往來珠海與香港國際機場的時間大約4小時,現在取道大橋只需45分鐘。大橋的建成對促進三地互聯互通,對香港乃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建”證紫荊花開25載 大型基建為內地港澳合作搭橋鋪路

廣深港高鐵打通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標志著香港正式加入國家高鐵網絡,步入“高鐵新時代”。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總長26公里,從香港西九龍站出發,可以到達內地44個站點,打通“北上”與“南下”,其中到深圳福田站的最短運行時間僅14分鐘,到廣州南站的最短運行時間47分鐘,使得香港與深圳、廣州融入“一小時生活圈”,為粵港兩地居民開展商貿合作、旅游觀光、探親訪友等提供了更便捷、舒適的服務,也為粵港合作提供了更有力支撐,為粵港大灣區建設打下了更堅實基礎。

  “廣深港高鐵通車,從香港西九龍到深圳福田不到20分鐘,到廣州南也就50多分鐘。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香港到澳門不超過40分鐘,到珠海也不超過50分鐘。”正在深圳開發無人駕駛項目的香港青年詹培勛,至今記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和港珠澳大橋貫通時的興奮。

  玩轉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深圳創業,香港生活”……兩地融合的前景鼓舞著詹培勛這樣的創業者。2020年,他辭去香港的工作,完成了從投資人到創始人的轉型。他的無人駕駛項目主要應用于封閉園區的運輸,從走出香港科技大學實驗室到實現量產,企業如今擁有了150多人的團隊,拿到三輪融資,產品已在廣州港等100多個園區投入使用。

  “我一直希望能進行內地人民幣產品投資,‘跨境理財通’讓我切實體驗到大灣區金融互通的便利。”2021年10月19日,香港市民鄺女士在工商銀行南沙分行的幫助下,聯系到家附近的工銀亞洲鲗魚涌分行,成為“跨境理財通”業務的首位客戶。

  “大灣區的跨境市場需求太大了。”說起大灣區的市場,中銀香港個人金融及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文非常興奮。

  “為迎合市場需求,中銀要求全員都要做跨境業務,包括業務最末端的前臺服務人員。我們在大灣區一共有187家分行,3500位同事,必須都要懂跨境業務。”陳文說。

  他回憶說,以前香港與廣東多是人流、物流、資金流的簡單往來,單次旅游人數多,往來只有簡單的貨幣兌換、貸款等。隨著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兩地的交流越來越多樣化。退休、醫療、上學、置業等各種需求越來越多,對一體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為此,中銀香港推出大灣區“開戶易”服務,香港客戶綁定內地主流手機電子支付應用程序后,在內地消費、乘出租車等,暢游無阻,切實解決了香港客戶大灣區便捷支付、網購、轉賬、匯款等多樣化需求。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在中銀香港開立內地賬戶的香港客戶數同比上升41%,接近17萬戶。大灣區企業貸款按年上升9.8%,科創企業貸款按年上升8.3%。目前BoC Pay(電子錢包)客戶數目已超過100萬戶。

“建”證紫荊花開25載 大型基建為內地港澳合作搭橋鋪路

香港國際機場拓寬再騰飛跑道

  航空網絡廣闊無垠,航運生態圈蓬勃發展,是香港回歸25年來經濟勃興的時代縮影。

  作為全球少數貨運、客運量長期領先的機場,香港國際機場見證著香港回歸祖國后的一次次騰飛。1998年搬至大嶼山赤鱲角之后的新機場,年客運量由約3000萬人次增長到疫情前超過7000萬人次,位居全球前列;年航空貨運量由約168萬噸上升到2018年超過500萬噸,位列世界第一。

  即將啟用的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是香港航空業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目前已順利完成試飛、演練等準備工作。第三跑道系統項目工程除了新建一條跑道外,還包括新的行李處理系統及相關交通配套設施,相當于在已經運作的機場旁邊,再建一座新的機場。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林天福表示,擴建后的香港國際機場,目標是達到每小時102架次升降,預計在2035年,可達到處理年客運量1.2億人次、年貨運量1000萬噸。

  機場的競爭力直接反映所在城市的經濟實力。過去25年來,受惠于內地市場的蓬勃發展,香港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游及工商專業服務業這四大經濟支柱產業得以迅速成長,為機場的客貨運業務提供了增長動力,而機場通過帶動人流及貨流,又對四大支柱產業的發展產生推動作用。

  “‘機場城市’是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交匯點,香港國際機場不僅是香港的機場,更是屬于大灣區的國際機場。”林天福介紹。香港國際機場正與大灣區多座內地城市交流合作,待機場擴容后,在帶動內需市場及資金北上等方面,都將起到正面作用。

  “香港及香港國際機場的發展緊跟國家步伐,未來將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部署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建世界級機場群。”林天福充滿信心地說。

  在國家戰略規劃中,香港航運業角色很明確:鞏固和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發展方向很清晰:發展船舶管理及租賃、船舶融資、海事保險、海事法律及爭議解決等高端航運服務業;作用也很明晰:通過為內地企業提供相應服務,參與并助力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

  國際航運公會(中國)辦事處首席代表劉洋指出,隨著世界航運業“西風東漸”,亞太區作為全球最關鍵的航運重點,經濟活動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對世界海運發展至關重要。作為亞太區內重要的樞紐港之一,兼備“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香港發揮著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系人”作用,航運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展望未來,香港特區政府立足多方位提升香港在空運和海運方面的競爭力,并把握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令香港擔當世界各地旅客及貨物進出內地的主要門戶,做好大灣區內國際航運中心和航空樞紐的角色。

“建”證紫荊花開25載 大型基建為內地港澳合作搭橋鋪路

香港最貴基建項目孕育投資機會

  為增加土地供應,香港特區政府已計劃出臺多項措施,包括推出“明日大嶼愿景”,展開人工島填海研究。2019年3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公布“明日大嶼愿景”,初步粗略估計總工程造價約6240億港元。

  分析機構認為,“明日大嶼”將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貴的基建項目,且建設周期可能長達十余年之久,基建投資需求將大幅增加,香港股市中的相關基建、地產等“明日大嶼”概念股有望長時間從中受益。

  香港特區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相關工程涉及發展區和交通運輸網絡兩部分,交椅洲1000公頃人工島、欣澳和龍鼓灘填海,以及屯門沿海發展區的工程造價估算約3510億港元;優先推展的主要干道和鐵路建設工程造價估算則為2730億港元。

  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中強調,“明日大嶼愿景”涵蓋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共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重新規劃后的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并配以一套全新的運輸基建網絡貫通各區。該愿景涉及香港未來數十年的整體規劃及多項大型基建的推行,是本屆特區政府的重點工作。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表示,特區政府財政有能力承擔工程成本,并且認為“明日大嶼”會帶來巨大效益。

  根據香港測量師學會較早前估算,交椅洲人工島上的私人住宅和商業發展土地收益約9740億至11430億港元。特區政府一般不會在進行規劃和工程研究、確定初步發展方案之前提供發展項目的工程費用,這次破例公開數據,是為了釋除疑慮,讓公眾知道特區政府在基建的投入是有回報的。

  據了解,香港測量師學會的估算非常保守,并未計及其他項目的土地出售收益和大量公營房屋的價值。交椅洲人工島預計可提供15萬至26萬個單位,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包括出租和出售。交椅洲可發展成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提供400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創造約20萬個就業機會,每年可帶來約1410億港元增加值,約為本地生產總值的5%。

  光銀國際研究報告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里提出了“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從而增加未來的土地供應。在新發展的土地上,百分之七十的單位會用作發展公營房屋,可見政府未來的房屋政策將著重發展公營房屋,私人住宅單位的供應將受到限制。報告預計,在大嶼山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建造的1700公頃的人工島計劃將為香港帶來26萬—40萬個住宅單位,可容納70萬—110萬人,首階段單位有望在2032年入駐。(王茜 綜合)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