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陰縣自然資源局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紀實
山東省平陰縣位于濟南、泰安、聊城三市交界處,總面積715平方公里,轄6鎮2街道,濟廣、青蘭高速和220、105、341國道貫穿全境,交通便利,是省會濟南面向魯西南地區輻射的重要支點,是聞名中外的世界阿膠之源、中國玫瑰之都、齊魯泉水之鄉。
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中,平陰縣共搬遷村莊80個,惠及群眾1.73萬戶近6萬人,有效改善了農民和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居住條件及環境,有力促進了人口向縣城和小城鎮以及中心社區聚集,工業向新型工業園聚集,土地向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基本實現了依靠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讓農民得實惠、發展得空間、黨和政府得民心的預期目標。
抓好政策落地落實。平陰縣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精心編制了《平陰縣新型農村社區布點規劃》,制定了全縣社區規劃,明確了社區建設工作目標,分步驟有計劃地安排好社區建設工作,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試點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補充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進一步理順了社區建設工作的體制機制,形成了職責明確、分工合理、多方協同、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為社區建設工作平臺規范運行提供了政策保障。
充分尊重和順應群眾意愿。在社區建設中,平陰縣讓農民提前知情和全程參與,實行陽光操作,做到整治前農民樂意,整治后農民滿意,群眾支持率在90%以上。讓農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村里自己的人自己管,自己的錢歸自己;建什么樣的房,由誰來建,什么時候建,由群眾自己來定;小事由村領導小組來辦理,大事同村民商量,由全體村民表決,除上級有政策法律規定外,涉及較為重大的事情,涉及面較廣的問題,群眾有異議或有要求的事情都必須交全體村民表決。
最大可能減輕群眾負擔。平陰縣把社區建設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高效農業、建立農業高科技示范園、扶貧開發、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通過項目規劃引導,在貧困村優先設立社區建設項目,不斷加大財政投入,道路全面硬化,村容整潔優美,傳統分散居住臟亂差的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逐步實現了生產生活布局合理、糧食增產、村民增收的目標。
保障群眾耕地和宅基地權益。以亓集村、付莊村為例,目前已建成樓房21棟,340戶群眾搬遷入住到功能配套齊全、基礎設施完備、環境優美舒適的新型農村社區。同時,平陰縣創新了土地流轉機制,增加了耕地。比如,付莊村和亓集村共復墾出500畝耕地,依托海升現代農業示范園、東潤種業,創新社區黨委+經濟聯合+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的發展模式,形成利益共同體。打破村域界限,整合周邊各村項目、土地、資金等資源,推進土地規模經營、連片開發,帶動全域流轉土地8200畝,安裝水肥一體化設施2100畝,形成蔬菜、玫瑰、林果、良種、中藥材瓜蔞、菊芋六大特色產業,8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其中3個村超過10萬元。
保障群眾生計。平陰縣堅持實行兩區同建,即新型農村社區與現代農業園區同步建設。社區建成后,將復墾的耕地和原有耕地流轉給種植大戶,解放出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促進了農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轉變,同步推動了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無法外出打工的農民除每畝500元到1000元的土地流轉收入外,還到農業園打工,每天有60元到100元的收入,切實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
切實便利群眾生產生活。群眾搬入社區后,生產生活更加方便。新建社區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更加完善,社區服務中心、學校、幼兒園、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衛生室等配套設施齊全,實現了“八通六化兩排一集中”,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金璟 都軍 王守華 周傳瑩)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