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財政部近日聯合印發《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下稱《方案》)。《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一批惠企創新政策落地見效,創新要素加速向企業集聚,各類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一批骨干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創新環境。
專家指出,《方案》基于企業創新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需求,是落實《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有關部署要求的重要舉措。
推動惠企創新政策落地
企業是創新主體。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此前介紹,2021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79萬億元,其中76%都來自企業投入。《方案》也提出推動惠企創新政策扎實落地等十項行動內容。
在推動惠企創新政策扎實落地方面,《方案》提出,推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科技創業孵化載體稅收優惠、技術交易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應享盡享,加快落實和推廣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措施,進一步放大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效應。完善落實國有企業創新的考核、激勵與容錯機制,健全民營企業獲得創新資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形成各類企業“創新不問出身”的政策環境。
在強化對企業創新的風險投資等金融支持方面,《方案》提出,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常態化工作協調機制。鼓勵各類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基金支持企業創新創業,深入落實創業投資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創投企業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用好用足科技創新再貸款、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題債等政策工具,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作用。推廣企業創新積分貸、儀器設備信用貸等新型科技金融產品,為10萬家以上企業增信授信。推廣科技項目研發保險、知識產權保險等新型科技保險產品。鼓勵地方建設科技企業信息平臺,共享工商、社保、知識產權、稅務、海關、水電等信息,完善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信息共享機制。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提出,充分發揮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和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的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支持企業技術創新。
為有效引導資金投早、投小、投創新,2020年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正式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向暉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投早、投小、投創新意味著投資相對風險大、回報期長,但是以創業投資或股權投資為代表的風險投資并不是放大風險做投資,而是控制風險做投資。
促進中小企業創新
《方案》提出,要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轉移轉化科技成果;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孵化鏈條,推廣“投資+孵化”模式,提升各類創新創業載體的專業化服務能力。
《方案》提出,要加強產學研用和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在大企業牽頭承擔的科技計劃項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小企業參加。鼓勵各地培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平臺和基地,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對接。引導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為融通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對此,賽迪智庫中小企業研究所所長楊東日告訴記者,中小企業在研發視野和創新能力上有待進一步提升。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很有必要,應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設計研發能力、儀器設備、試驗場地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推動組建大中小企業創新聯合體,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專利布局、綠色發展等方面推動大中小企業加強創新合作。(鐘 政)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