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造促建筑業低碳發展
粉碎、攪拌、制作……在廣州白云機場三期安置區項目現場,一臺大型粉碎機隆隆作響,建筑廢渣正被碎成細骨料,骨料與水泥、砂在磚模機高頻振動下,被加工成綠色成品透水磚,項目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提升到近60%。
近日,2022年工程建設行業綠色發展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以“厚筑綠色建造底蘊,提升工程建設品質”為主題,選取了廣州多個建筑標桿為代表,展示了最新的綠色建造、智慧建造、工業化建造的經驗,引領創新前沿趨勢,推動建筑業綠色低碳發展。
加速工業化建造發展
建筑行業如何真正做到“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是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 。
白云機場三期安置區項目是廣州市裝配式建筑樣板工程,項目整體裝配率超55%,其中養老院地塊裝配率高達70.4%,滿足裝配式建筑國標A級要求,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綠色建造具有重要意義。
“白云機場三期安置區項目的養老院地塊是廣東省首個PPEFF體系示范工程,也是全國目前已建‘PPEFF體系’項目中面積最大的工程。”中建四局相關項目負責人表示,“PPEFF”裝配式體系具有類似鋼框架的快速裝配特點,通過后張局部有粘結預應力張拉的方式,將預制梁柱相連接,可實現“五天兩層”的高效建造,此外還具有耗鋼量低、抗震性能好等特點,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重要成果,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通過拼裝式裝配,能有效減少施工廢料。作為廣州市首個CIM平臺試點項目,蘿崗保障房二期項目通過CIM智慧平臺,實現“積木拼裝式”裝配式建造模式,對項目進行全方位管控,同時通過“BIM+”深度融入,減少施工現場廢料。
打造產業鏈,是推動建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在廣州花都,已投入運營的“中建·智造”基地是廣州首個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該基地是集設計、生產、施工、科研于一體的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筑產業化智慧基地,擁有7條世界先進的構件生產線,預制構件年產能15萬立方米,有效填補灣區裝配式建筑行業缺口,提高工業效能,推動建筑產業綠色升級。
科技創新賦能智慧建造
“作為廣州首個引入海綿城市設計的保障性住房,項目綠地面積達2.6萬平方米,采用雨水花園、傳輸型植草溝、雨水徑流等控制技術,確保自然去水率高達52.5%,有效防止小區在雨季出現內澇現象。”蘿崗保障房項目技術總工夏翔說道。
除了海綿城市關鍵技術的使用,作為華南在建體量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項目,蘿崗保障房項目還充分發揮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作用,建筑部品、部件通過基地生產、物流運輸、現場安裝,大幅度減少施工垃圾及揚塵,實現了“房子是在工廠里制造的”的現代城市發展新型建設模式。
在廣州國際金融城項目建設過程中,采用了“防排結合”理念的靜水壓力釋放層施工技術,通過裝配式預制墩及預制板架空基礎底板,釋放靜水壓力,形成具有永久性疏水的架空層。“利用這個工藝,我們成功實現了底板零滲漏的目標。”金融城項目技術總工丘志東介紹道。
此外,架空層內裂隙水通過中水回收,在施工階段作為現場臨時施工用水,在運營階段用于園林澆灌及廁所沖洗,最大程度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依托智慧工地管控云平臺,廣州國際金融城項目接入多種數字設備,綜合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把現場勞動力、材料、機械、施工環境等施工要素進行集成,施工現場采用建筑機器人、無人機巡檢、環境監測與降塵聯動、塔吊安全監測、智能煙感報警、智能電箱監測等智能手段,提高了施工現場的安全、質量管控水平,實現了施工過程監控智能化、監測結果數字化。
據悉,廣州市建筑業采用“鏈長+鏈主制”的先進方式,全面拓展涵蓋低碳建筑科技研發、裝配式智能建造、數字化設計、綠色新型建材、低碳光伏技術在內的“新城建”產業領域,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完成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全 杰)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