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建、改建、盤活存量等方式籌集5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用“繡花功夫”推動160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并通過組建公辦物業托底、試點“街區化”物業服務等方式推動2300個零散小區管理提質增效;打造30個各具特色的“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讓城市的街角飄著咖啡香、透著文藝范……兌現年初確定的一項項民生實事,處處構建舒心便利的家園,眾多市民的居住品質又躍升一大截。
籌集5萬套(間)保障性租賃房,滿足新市民、青年人居住需求
“電視機、洗衣機、冰箱、電磁爐、床、沙發等生活必需的配套一應俱全,實現了真正的拎包入住。小區負一層還有寬敞的休閑空間,設置了健身房、KTV、書吧等,每天不出小區就可以完美享受閑暇時光。”今年6月畢業在寧自主創業的徐瑞,聊起這半年來的租房生活感到“很滿意”。
徐瑞和同學一起租住在江寧大學城附近的瑾家瓏熹臺租賃社區,一套6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每月租金2550元,他承擔其中一半。
在燕子磯新城陪讀的楊女士對于今年9月起入住的瑾家閱江臺租賃社區也是給出滿分評價:“小區環境好,家中的配套更好!”楊女士租住的是一套95平方米的三居室,每月租金3150元。
徐瑞、楊女士入住的大型租賃社區是南京市投入重金新建而成的。市民孫倩租住的頤和貝客公寓上坊店項目則由存量房項目改建而來,體量也小得多,但她也用“驚艷”來形容推開門那一剎那的感覺,“單室套公寓配套非常齊全,但租金不到2000元。”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流動人口規模的擴大,大量新市民涌向城市,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住房價格普遍偏高,新市民、青年人的承受能力普遍偏低,“買不起房、租不好房”的問題日益凸顯。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是解決城市新市民、青年人階段性住房困難的重要舉措,也是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2019年起,南京成為全國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和住房租賃市場發展雙試點城市后,一直致力于通過多種途徑籌集租賃房源并出臺各項政策。根據《南京市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實施辦法》,南京市主要通過新建、改建和存量盤活三種方式籌集房源。
“按照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全市計劃發展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5萬套(間)。為此,我市按照‘拓展增量、盤活存量、職住平衡、分散建設’的原則,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并先后出臺《南京市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實施辦法》《南京市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認定細則(試行)》《關于進一步支持商辦用房改為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通知》等文件。”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本月初,全市已籌集5.1萬套(間)通勤便利、租金優惠、小戶型為主的保障性租賃住房,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讓一批新市民、青年人在南京“住有宜居”。
160個老舊小區“整”出新容顏,2300個零散小區管理“提質”
深咖色與米白色搭配的外立面;鏤空雕花陽臺、窗欄;平整的路面;小巧精致、帶充電樁的車棚……進入建鄴區南苑街道曄園,古典精致、幸福宜居的氣息撲面而來。“住在這里10年,沒想到會迎來這場徹徹底底的煥新。”住在小區6幢的劉先生用“太好了”來肯定這場持續半年的改造。
記者繞小區一圈看到,除了道路、建筑外立面、車棚等肉眼可見的硬件全部“上新”,綠化文章也是做得格外精致。在5幢前,精心打造了一處30多平方米的雨水花園,借助小區雨水落水管的更換契機,還見縫插針地打造了雨水花箱。在6幢的廣場上,原先居民隨意搭建的晾衣架改造后,成為一個頗得民心的晾曬區。
嶄新的道路、嶄新的外立面、帶有兩層儲物柜的多功能車棚、各種有序養眼的綠植、無死角的全時視頻監控和智能消防、門禁系統……玄武區雍園41號小區,這個曾經雜亂無序的老舊小區如今處處透著新意和宜居的氣息。該小區此輪改造最令人叫絕的是,搶抓改造的契機,13個單元加裝了13部電梯。
別致考究的游園廣場、透水瀝青路面、沿小區圍墻而設的步道、運動休閑區……棲霞區青田雅居小區的改造也是用盡心思。乘著小區改造的東風,居民們也開始著手電梯加裝。“沒有電梯,未來的生活將越來越難。”住在14幢2單元的劉帥告訴記者。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憂。今年,南京在省里下達的113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的基礎上,又“自我加壓”推動47個老舊小區實施改造。在對曄園、青田雅居等160個老舊小區改造中,始終遵從共同締造、居民自愿、多元化運作、功能優先、建管并重等幾大重要原則,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不僅破解了外墻滲漏、道路坑洼等民生痛點,還錦上添花打造了智慧化小區、海綿式小區,同時推動了98部電梯在改造小區中“落地安家”。一個個在家門口悄悄“升級”的小幸福,讓數萬百姓從安居走向宜居、樂居。
在推動160個小區舊貌換新顏時,南京市還按照“一區一策”“一小區一方案”,不斷提升2300個老舊零散小區管理服務品質。市物業服務指導中心副主任張汛石介紹,一方面,南京市今年先后組建50余家公辦物業企業,覆蓋老舊零散小區1006個,并堅持黨建引領紅色物業提供公益托底式服務,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化解矛盾糾紛、建設美好家園中的領導作用,有效解決老舊小區無人管、市場化物業不愿管的難題。另一方面,南京市聯合街道社區在單一、零散的老舊小區開展街區化物業服務試點,通過服務融合、資源共享、人員復用的規模效應,圍繞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打造“睦寧里”站點,提供物業+養老助幼、應急維修、上門配送等服務,把物業管理與為民服務深度融合,逐步實現老舊零散小區管理的自我平衡。另外,還聚焦群眾反映突出的熱點難題,深化部門聯動,推動行政執法、行政服務進小區。通過完善“房幫寧”服務體系,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房產局,暢通了群眾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
打造家門口文化驛站,“梧桐語”小客廳增至40處
窗外是一河碧水,窗內盡享閱讀與影音體驗……根據周邊居民年齡層次與興趣愛好,清水塘“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被打造成一個具備文化宣傳、展陳展示等多種功能的綠色公共空間。“清水塘以前是眾人嫌的臟亂差,經過治理變成了大家喜歡的清水河、景觀河,如今又多了一座‘梧桐語’,居民們更開心了。”12月16日,今年第三批“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集中亮相,站在新亮相的清水塘“梧桐語”小客廳的屋頂觀景平臺上,楓丹白露小區居民陳玉梅開心地表示。
建設30處“梧桐語”小客廳是南京市2022年度十類民生實事項目之一,此次10處“梧桐語”上線,標志著今年這項民生實事“實打實”地完成兌現。
為逐步構建15分鐘文化生活圈,打造家門口的文化驛站,讓城市的街角飄著咖啡香、透著文藝范,2020年,南京市明確提出加快布局“梧桐語”小型城市文化客廳。截至今年底,全市通過新建和掛牌,在一江兩岸累計布點的“梧桐語”已有40處。記者打卡發現,“梧桐語”除了可以免費為市民提供充電、WiFi以及冷熱水、雨傘借用、休息座椅、閱讀空間、應急救助等各類便民服務,還根據區域特色,打造了屬于各自的“小清新”。今年9月亮相的南湖“梧桐語”,結合運營內容,提出“藝術與生活并行”的理念,打造了“游鱗戲滄浪,鳴鳳棲梧桐”的公共文化空間,讓周邊市民感受到南湖獨特的文化魅力;鐘山風景名勝區旅游服務中心北側,一座名為“金陵STYLE”的“梧桐語”頗具特色。這座被綠意環繞的玻璃屋建筑采用集裝箱形式,由3個單體通過圍合及錯疊形成一組較為特色的空間形態,打造了公益、文化、商業復合空間,成為愛心服務、市民休閑、游客觀光的城市文化休閑驛站……
南京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南京市計劃再設置20處“梧桐語”小客廳,為市民提供文化宣傳、科普教育、閱讀沙龍等公益服務,為環衛工人、快遞小哥、交警等群體提供休憩、免費飲水等服務,進一步把民生實事做好做實。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顧小萍 何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