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發展的需要,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有哪些妙招能讓老舊小區換新顏?在改造過程中,如何體現“設計的溫度”?近日,由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指導的“重慶市第一屆老舊小區三師進社區主題論壇”在重慶市設計院舉行,行業專家和學者們分享了他們在實際操作中的心得經驗,為老舊小區改造支巧招、妙招。
拆花池還地于民
“人民的城市人民建,人民的城市為人民,老舊小區改造應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重慶設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千里表示,城市更新不僅僅是“更新”,更是“更興”,改造后應該更有生命力和活力,它應該是回歸城市屬性和日常活力的社區更新。他認為,在老舊小區改造方面,只有政府出資是不可持續的,還應設計機制體制,讓單位、企業居民共同參與。
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讓小區改造更實惠?徐千里表示,地面改造是首要的,改善地面坑洼會讓百姓出行更加方便。同時,許多老舊小區有一個通“病”:花池多,公共空間小,而且花池周邊的樹也長不好。對此,他認為應該拆掉花池留下樹,還居民更多活動空間。
設計地標引流為經營賦能
“老舊小區改造提的是‘共商共建’,然而老舊小區里居住的大多數是低收入人群,資金就是一個難題。”重慶大學副校長劉貴文認為,老舊小區改造應該引入資本力量,將小區資產盤活。比如,鵝嶺二廠經過改造就變成了網紅打卡地,資本自然就進來了。“在老舊小區的改造過程中,這種模式可以借鑒,讓設計為地標賦能,進而引流,實現經營的轉換。”
劉貴文說,如今有線上平臺的支持,老舊小區改造出租出去的交易成本會比較低,這就能改善低效空間的利用。另外,小區引入物業管理,公司有錢賺、服務能跟上,居民的生活環境也會大大提升。應該通過微更新,梳理社會資產、文化資產,來進行可持續的老舊小區改造。
“老舊小區改造要像繡花一樣”
“老舊小區改造的基礎工程,應由政府、社會共同幫助。在具體實施方面可讓規劃先行,分步實施,減少資金壓力。”中煤科工重慶設計院董事長薛巍用案例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渝中區國際村老舊小區項目,由中煤科工重慶設計院執行。這個項目建筑面積有40萬平方米,50棟居民樓,社區內部高差大,交通環境差,建筑老化嚴重,是典型的老舊小區。
“我們修繕了國際村歷史建筑,植入游客中心、社區活動室等新功能,同時提出了中心車庫方案,解決居民需求,整個過程分為三步實施。”薛巍稱,一期是基礎改造,主要解決消防隱患和污水管網問題,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二期為居民提供停車場、社會活動場所等公共服務空間;三期通過歷史文化梳理,打造兩路口的全域旅游。
薛巍說,老舊小區改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像繡花一樣慢慢打造,根據公共需要、急迫程度來分期進行,“先基礎、再完善、最后提升。”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