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近年來,我國城市治理在頂層設計和工作思路上求創新,在治理過程規范上下功夫,在治理效能及治理水平上尋突破,沿著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方向深入發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各地城市管理部門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從細微處發現問題,補齊短板,提升品質,不斷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在探索中國特色城市治理新路上取得了新進展。
“像繡花一樣”:在細節上用心用力
一城之美,在于精致;一城治理,在于精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細微之處最見真章,大到城市規劃布局,小到一個井蓋、一盞路燈、一處綠化,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考驗著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
整齊的拼接蓋板、梅花形象的LOGO、黑白相間的主色調……近日,路過江蘇省南京市中山路、漢中路等地的市民驚喜地發現,行道樹下的樹池不僅換了顏值、提升了功能,透水性也強了,整體環境也更好了。據南京市鼓樓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遵循“色彩美、層次美、幾何美、韻律美”總體原則,鼓樓區根據“三橫三縱”道路,開展道路彩化提升,讓一條條城市交通“血脈”變身美美與共的風景。彩化工程“量體裁衣”,精細到不同類別區域,選用不同色彩和造型的花卉品種;不同季節選用不同冷暖色系花卉。地擺、花壇、園林小品點綴道路之間,營造出繁花似錦、色彩繽紛的城市氛圍。圍繞小小樹池精雕細琢,在看似尋常的細節處用心用力,是鼓樓區推進城市治理精細化的縮影。
馬路越修越寬、廣場越建越大、公園越來越多,并不意味著老百姓滿意,重要原因是一些細節上處理還不夠人性化。既要治“面子”,更要治“里子”。近年來,各地找準城市治理短板和難題,一系列重要民生工程相繼實施。啟動路網功能提升、交通秩序整治使城市運行更暢通、更便捷;實行建筑立面凈化、城市亮化、綠化景觀升級,讓城市更美;大力推進垃圾分類、“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背街小巷“靚化”、老舊小區改造、口袋公園建設、公廁革命,改善了老百姓生活環境。著重解決市民身邊的關鍵小事,以問題為導向,細處發力、找突破口,打通堵點、理順機制,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優化城市空間,讓城市變得更和諧、更宜居。
以人為本:無“微”不至彰顯溫度
城市治理不僅要有力度,還要有溫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個城市留給人們的印象,不能僅僅停留在擁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更應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溫馨、舒適和便利。一個有溫度的城市,核心是“人”。
今年,“露營熱”成為城市“頂流”時尚。“等了好長時間,終于可以到公園搭帳篷,我們的期盼終于成真了。”近日,廣東省廣州市珠江公園附近的市民對公園綠地草坪的開放贊不絕口。公園里樹木郁郁蔥蔥,陽光透過樹葉縫隙,投下點點斑駁。草坪開放區搭起了不少帳篷,偶有落葉隨著微風輕輕飛舞,不時有游人漫步其中。2022年年初,廣州公園綠地草坪開展帳篷區試點,第一批推出24個公園綠地帳篷區域。城市空間的進化,是洞察一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程度最清晰的“鏡子”。從拆圍墻到如今允許搭帳篷,市民眼見廣州公園管理這幾年的變化。一個小細節改變,公園、草地、帳篷就成為了可以夠得著的詩和遠方,讓市民和游客感受到了廣州城市治理的細致與溫度。
一座溫情的城市首先要有鮮明的民生底色,營造城市治理中的“人情味”。為解決群眾最關切的問題,往往需要從“微視角”出發,以“小”切口推動問題解決,以“小”變化優化服務、促進發展。近年來,各地不少以“微”字開頭的實踐經驗做法引起了廣泛關注。針對便民休閑、市民出行、綠化美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如公廁內設施配置不足、馬路樹木枝條修剪不及時易引發交通問題、垃圾桶占壓盲道等日常“小事”,有“微治理”“微修復”;對市民輕微違法行為的快速處置有“微執法”,實施“首違不罰”。為幫助群眾快速化解“疑難雜癥”,推出“微服務”,亮出“服務清單”,讓群眾“少跑腿”等。
這些“微”工作機制,觸達城市治理“神經末梢”,高效高質破解城市治理“痛點”“癢點”。多了一些政策溫暖、少了一些形式和浮夸;多了一些執法溫情、少了一些簡單粗暴;多了一些關懷暖心、少了一些冷漠旁觀,城市治理充滿了溫情。
“更聰明一些”:城市變得“可知可感”
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為城市治理創新帶來革命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10點45分,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興隆路一視頻攝像頭抓拍到店外違規擺攤;11點06分,經審核確認后上報至區城管指揮中心;11點08分,信息派遣至相關街道辦,執法人員現場處置;11點44分,整改結果反饋至區城管指揮中心。從發現到問題處理完畢,只用了不到1個小時。這是青島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上城管問題“智能感知”“智能流轉”“快速處置”的一個案例。該平臺統籌城市管理領域信息數據資源,建設了涵蓋城市運行、行業監管等領域的7個支撐系統和24個特色場景應用。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飛速發展,城市精細化管理借助科技發力,在數據收集、趨勢預測、動態跟蹤等方面具有傳統技術無法比擬的優勢。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各種公共設施信息,實現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五位一體”,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加快了數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級。
近年來,不少城市開展“一網統管”實踐探索,為全面建成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積累了經驗。在上海,城市運行數字體征系統已匯聚全市218類1.79億數據感知端、1150個解決問題的應用,涵蓋氣象、交通、環境等8個方面。城市變得越來越“可知可感”,正在改變城市治理規則: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更優的數據能推動更好的部門協同,更好的部門協同挖掘更多的應用場景、提供更多社會民生服務,而這些場景、服務又會累積更多數據,推動數字化賦能城市治理建設加速,也推動著城市治理進入一個正向循環。
“治大國,若烹小鮮”,城市治理更是如此,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每一個細節都馬虎不得。高效能、精細化的治理在推動城市運行效率提升和為城市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的同時,正在大幅提高市民獲得感、幸福感。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