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底,城市建成區萬人擁有綠道長度超過1公里,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節能節水家電器具普及率達到90%以上,改造各類棚戶區50萬套。12月12日,記者從安徽省住建廳獲悉,《安徽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已正式印發。
城市建成區萬人擁有綠道長度超過1公里
為了優化城鄉建設空間布局,全省將推動組團式發展,組團內平均人口密度原則上不超過1萬人/平方公里,個別地段最高不超過1.5萬人/平方公里。新城新區合理控制職住比例,促進就業崗位和居住空間均衡融合布局。
通過完善城市生態系統,系統修復濕地等水體以及山體、廢棄地,加強生態廊道、景觀廊道、通風廊道、濱水空間和城市綠道統籌布局,留足城市河湖生態空間和防洪排澇空間,組團間的生態廊道應貫通連續,力爭到2024年,縣城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城市快速干線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綠色慢行交通設施,主城區道路網密度應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實施城市公交優先戰略,推廣應用綠色化、清潔化交通工具;加快構建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網絡體系。
推廣混合街區,居住商業綠色產業混合布局
方案提出,全省將開展綠色低碳縣城建設,建筑高度要與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位于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的縣城建成區人口密度控制在0.6萬-1萬人/平方公里,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最高不超過18層,6層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積占比應不低于70%,確需建設18層以上居住建筑的,應嚴格充分論證。
因地制宜推行大分散與小區域集中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分布式布局。推行“窄馬路、密路網、小街區”,步行道網絡應連續暢通。新建縣城內部道路紅線寬度不超過40米,廣場集中硬地面積不超過2公頃。推進縣城市政公用、公共服務、環境衛生等設施提級擴能,引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建設綠色低碳社區方面,全省將推廣功能復合的混合街區,倡導居住、商業、無污染產業等混合布局。按照標準配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到2030年底,城市的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提高到60%以上。通過步行和騎行網絡串聯若干個居住社區,構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老舊廠區向多功能、綜合性新型消費載體轉型
今后,安徽將嚴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設,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
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到2025年底,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100%,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達到一星級及以上。
堅持從“拆改留”到“留改拆”,推動城市更新,杜絕大拆大建,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除建筑面積原則上不應大于總建筑規模的20%。推動“工改商”“工改文”,鼓勵轉變城市老舊廠區區域功能,積極向商業綜合體、消費體驗中心、健身休閑娛樂中心等多功能、綜合性新型消費載體轉型。
到2025年底,全省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建成一批老舊廠區改造示范項目,改造各類棚戶區50萬套,不斷提升各類建筑節能水平。(吳奇)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