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應該有理想。如果沒有理想,這個城市就沒有高度。對于榆林這樣的城市,這個理想要使得生活在這里的人更加幸福,使得城市具有更好的品質,以及在特殊地理環境之下應有的城市面貌
——王向榮,榆林古城更新項目總景觀師 凌霄塔片區主持設計師
01
凌霄公園煥然新生
十一國慶之際,煥然一新的凌霄公園成為榆林市市民共享盛事歡樂的重要場所,也成為重現老榆林城南門外記憶的文化景觀。凌霄公園這樣一個具有地域特色、飽含歷史與文化記憶、兼具門戶形象、承載公共生活的塞北古城文化公園,可謂“還景于城,還城于民”。
▲凌霄公園十一國慶正式開放 ©榆林全景@張喜利
從此刻回望過去,凌霄塔片區在去年年底還是一片黃土,不僅面對著歷史文化保護及周邊環境復雜的雙重問題,還面臨著如何恢復古城門戶地位與如何滿足居民城市生活需求提升的雙重壓力。然而,在短短數月時間內,凌霄公園全面蛻變、煥然新生,在今年十一國慶期間以嶄新面貌成功回歸大眾視野與百姓生活,這一切都得益于凌霄塔片區采用的更新策略以及多方人員的共同努力。
▲凌霄塔片區更新改造前鳥瞰 ©CBC
凌霄公園改造是榆林市市委、市政府2022年確定的“十件民生實事”之一,是榆林市為實現老榆林城南門外記憶的一個民生工程,也是榆林市榆陽區區委、區政府聯合北京CBC建筑中心(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團)共同發起的“相約榆林·對話古城”更新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相約榆林·對話古城”更新計劃,以文化為引領,以“人”為核心,以優先保護歷史、彰顯特色、創新產業發展為原則,對古城開展保護與活化,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吸引外來年輕人,助力榆林發展為具有文化影響力的重要節點城市。
坐落于榆林古城南門外的凌霄公園及其所在片區,是古城的重要門戶與先導性景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功能定位,對于整座古城的印象及全局觀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凌霄塔片區卻經歷了長達十年左右的發展停滯,這里也承載了太多榆林市民的生活記憶和美好期待,由此而導致的各種城市環境問題、名城保護發展問題以及民生問題都已經迫在眉睫。因此,必須探討一個兼顧各項因素的萬全方案,才能解決凌霄塔片區的城市更新難題。
▲凌霄公園改造前,從城南門遠望項目場地 ©榆林全景@張喜利
為了系統而全面地解決上述城市更新難題,CBC建筑中心特采用大師邀請賽等方式,為榆林古城更新尤其凌霄塔片區更新尋求最佳發展路徑。大師邀請賽作為解決城市更新重點片區難題的有效方法,借助國內外設計大師之手,以相互切磋競爭的形式,對城市復雜問題進行全球最高端智囊的頭腦風暴。大師們站在全球成功案例、先進理念的高點,為城市提出綜合性的發展策略,描繪城市的發展藍圖,協調區域環境,推動空間布局、建設工程等內容有序落地,提升城市品質、帶動發展,通過設計有效解決城市發展的痛點。
經過多次現場實地勘察、座談會、中期匯報、方案評選等工作環節,在各方領導專家的提議指導與設計團隊不斷優化方案下,最終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多義景觀規劃設計事務所王向榮設計團隊方案「南門外的記憶」榮獲大賽優勝。
王向榮設計團隊方案「南門外的記憶」,秉承尊重場地歷史文化氣質與內涵的理念,以陜北特色的地景風貌、有序的景觀層次及克制的建筑形式展示了古城古塔之美,使得片區更新與城市環境、山水環境、文化環境高度融合。方案對場地現狀充分研究考慮,具有高度可實施性的同時兼顧了當地城市居民日常休閑的需要,落實了“還景于城,還城于民”的建設目標,為榆林古城及城市的更新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作為榆林古城更新項目總景觀師、凌霄塔片區主持設計師,王向榮教授在采訪中說到:
“在凌霄公園之中,人們可以看到這個城市的歷史,看到人和自然的融合。公園將承載著各種各樣人的活動,使人和自然,歷史、現實和未來都不可分割地緊密聯系在一起。”
▲凌霄公園及周邊城市環境 ©CBC
02
凌霄公園背后的歷史故事
厚重的歷史文化
凌霄公園所處的凌霄塔片區作為榆林古城的門戶,在5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靜靜矗立,見證著古城的歷史變遷。這里作為古代的邊關要塞,曾是抵御外敵、兵家搶占的城外制高點;也曾是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之地,商旅往來,市集遍布,繁華異常。
▲凌霄塔老照片 ©榆陽區檔案局
悠久的歷史文化為這片土地帶來了諸多榮耀。作為榆林八景之一“南塔凌霄”,與榆陽河、榆陽橋、衛城南城門,共同組成“塔-河-橋-城”的空間格局,也形成了“筆墨紙硯,文房四寶”的歷史圖景。此外,凌霄塔片區與榆林衛城以及明長城線上最大的觀察所和軍事要塞鎮北臺共同構成榆林歷史城區南北向軸線,形成了“南塔北臺,守望相助”的城市山水格局、“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城市美譽。
▲榆林古城“筆墨紙硯” ©網絡
▲榆林古城山水結構 ©王向榮設計團隊
豐富的當代生活
凌霄塔片區是榆林人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扎根之地,也是榆林人日常休閑享受生活的重要場所。能歌善舞的榆陽市民喜愛圍聚在一起,載歌載舞享受生活的美好,哪怕是在凌霄塔片區還處于發展停滯并尋求解決之法的階段,當地居民仍會經常來到周邊,聚集在一個個零碎的空間中,下棋、跳秧歌、唱陜北小調。能夠回到公園中,漫步凌霄塔下,擁有好的城市公共空間,是榆林人心中一直保有的美好期待。
▲凌霄塔片區改造前缺乏市民活動公共空間 ©大師賽項目團隊
優越的自然條件
凌霄塔片區自然條件優越,不僅僅因其地處榆林古城南門外而有著不可比擬的古城門戶地位,還來自它內部豐富的景觀要素,山丘與河道并存,古塔與古城對望,空間舒朗開闊,景象難能一見。
▲凌霄塔與古城對望 ©CBC
艱巨的發展問題
當這樣一個重要歷史文化片區存在于城市中時,本應率先為榆林古城發展賦能,然而凌霄塔片區自身發展卻因種種原因而遭遇了阻塞:
第一,凌霄塔片區歷史文化條件與自然地質條件相當復雜,重點的歷史保護區域更新改造不能大拆大建,對歷史文物需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提升。同時片區內的顯著高差、河道、植被需被統一整治。
第二,片區承載了太多市民的期待,如若沒有一個兼顧各項因素的萬全方案,凌霄塔片區無法承擔起引領古城的門戶作用,改造也恐將辜負百姓的期望。
第三,榆林市這座能源型城市在國家雙碳的目標下亟需經濟轉型,發揮好自身歷史文化名城的資源優勢正是轉型的重要抓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凌霄塔片區的極高價值讓其更新改造變成一種極高的挑戰。
▲榆林古城與凌霄塔夜景鳥瞰 ©CBC
03
凌霄公園背后的更新行動
為了應對榆林古城尤其凌霄塔片區自身更新的重重困難,以及榆林城市轉型第一步的嚴峻挑戰,全面開創榆林古城保護開發工作新局面,榆林市榆陽區區委、區政府與北京CBC建筑中心(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團)共同發起“相約榆林·對話古城”更新計劃。針對凌霄塔片區的復雜性、重要性和特殊性,特采用大師邀請賽的方式,進行方案征集,為片區尋求最佳發展路徑。以創新的方式尋求既符合當地歷史文化精神,又具有較高實施性的設計方案,創造出古城獨特的空間價值,打造全國知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凌霄塔片區更新改造范圍 ©CBC
創新的更新策略
大師邀請賽作為解決城市更新重點片區難題的有效方法,借助國內外設計大師之手,以相互切磋競爭的形式,對城市復雜問題進行全球最高端智囊的頭腦風暴,通過設計有效解決城市發展的痛點,為城市提出綜合性的發展策略。
▲大師邀請賽評選會現場 ©CBC
高站位的更新課題
面對凌霄塔片區復雜艱巨的發展難題,大師邀請賽站在榆林衛城復興的高點上,不單需從片區自身出發,考慮歷史文化修復保護、自然地理條件、人群需求、實施落地性等,還需從強化衛城城市結構和景觀體系,創建榆林山水城市生態結構建設示范區的高站位上全盤把握,達到展現古城歷史文化記憶,重塑古韻駝城門戶片區的目標。大師邀請賽站在大歷史觀、文化觀的視角,從高站位提出了以下更新議題:
(1)嚴格保護歷史文化遺跡
嚴格遵守文物保護規劃,以文化引領對現有片區內景觀及資源系統梳理和規劃設計。
(2)放眼未來,錨固古城南門戶地位
解決未來古城居民休閑和游客集散的空間需求,恢復衛城南門戶地位,塑造精神標桿。
(3)“還景于城,還城于民”
既需良好回應恢復片區風貌與地位這一課題,又需對當下榆林市民、未來游客及城市“新居民”的活力生活有所展望,打造主客共享的公共活動空間,真正做到“還景于城,還城于民”。
高規格的更新實踐
大師邀請賽共邀請到四位國內外一流景觀設計大師,包括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原院長王向榮,全球十大景觀設計師,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終身教授瑪莎·施瓦茨,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俞孔堅,天津大學建筑學院英才教授,天大設計總院總景觀師朱玲。四位大師進行高水平切磋,他們將當代的生活以自己的設計語言嵌入這片歷史文化片區,為成果的創新性與落地性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同時,十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及城市決策者共同組成大賽評委會,為項目的方向與未來落地建設把關。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身為評委會主席,強調凌霄塔片區更新需重視與古城的聯系,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的場所精神,并具備良好的落地性,切實改善和提升該片區風貌,為評選出最佳方案奠定了高標準。
▲“相約榆林·對話古城”更新計劃大師工作營三位項目總師
腳踏實地的更新歷程
自2021年底啟動,凌霄塔片區大師邀請賽總共歷時三個多月,腳踏實地走過了多個環節,現場探勘、座談會、中期匯報、方案評選相繼舉辦。最終,北京林業大學王向榮教授設計團隊方案「南門外的記憶」榮獲大賽優勝,設計方案秉承了尊重場地歷史文化氣質與內涵的理念,使得片區更新與城市環境、山水環境、文化環境高度融合。
▲凌霄塔片區獲勝方案鳥瞰圖 ©王向榮設計團隊
大師賽后為使方案精準落地,王向榮設計團隊再次對方案進行打磨并深化,使得凌霄公園作為整個片區發展的近期工程如期全面動工,對地下停車場、地面主體建筑及公園環境進行建設。
▲凌霄塔公園建設中 ©CBC
04
凌霄公園現場的設計解讀
如今,走進凌霄公園之中,曾經只能在圖紙中一見的畫面已經躍然眼前。開闊而舒緩的廣場空間,復建而起的榆陽橋,讓古城“塔-河-橋-城”的空間格局與“筆墨紙硯”的歷史風貌意境再現。從公園向四周看去,有多條朝向古城和凌霄塔的視線廊道,通過植物框景,讓人們在不同角度均可欣賞塔城對話、古橋流水之美。
▲凌霄公園再現筆墨紙硯的歷史風貌意境 ©CBC
▲凌霄公園朝向凌霄塔的視線廊道 ©張喜利@榆林全景
凌霄公園中的游客服務中心采用退臺建筑形式,利用地景化的處理方式,以及與古城墻相呼應的建筑材料,形成仿佛根植于這片公園之中的設計效果,既隱于大地空間而不搶奪周邊歷史景觀的視覺焦點,又保護了場地的歷史氛圍。在種植大片屋面景觀后,整體將宛若一座綠色的劇場,遮擋城市道路的噪聲并聚攏人氣。
▲凌霄公園游客服務中心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CBC
“我們提供了相當多的坐下機會,上萬個人在這都能找到座椅,整個的公園就是一個劇場,坐下你就是一個觀眾,可以看到周圍行走的人,看到周圍的吹拉彈唱的市民與公園內的豐富活動。” ——王向榮
▲凌霄公園可行、可坐、可觀的場地設計 ©CBC
層層疊疊的退臺建筑與數個形狀各異的綠島共同圍合出了“城市舞臺”。市民們可在建筑屋頂與綠島廣場中眺望觀景、停留休憩、交往交流、休閑娛樂。同時,城市大型表演和慶典活動也有了以古城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地標性的承載之地。
▲凌霄公園中心由建筑和綠島圍合而成的城市舞臺 ©CBC
公園中央的淺淺水池,會隨活動需要呈現出鏡池和音樂噴泉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觀形態,或倒映古塔綠樹,映襯歷史,或帶來動感和活力,增添公園氛圍。
▲凌霄公園中心水景 ©CBC
夜晚來臨,絢爛的燈光亮起,凌霄公園更煥發出前所未有的風采。在五彩斑塊的燈光下,它成為了整個古城,甚至整個城市的焦點,向四周散發無限的魅力。
▲ 凌霄公園夜景燈光鳥瞰 ©CBC
05
未來蝶變仍在進行
凌霄公園的開放點燃了古城門戶區域的生機與活力,搭建起了榆林文化與生活間的橋梁。與此同時,凌霄塔片區的更新建設還在繼續進行,凌霄塔周邊的環境整治、歷史建筑復建、榆陽河河道治理、榆陽客棧及市民公園的建設,以及市政交通、植物景觀等專項設計實施也將緊密開展。
▲凌霄塔片區總體設計平面圖 ©王向榮設計團隊
凌霄塔片區整體竣工后,將是一個城塔輝映、植物豐富、水岸生態、活動多樣并充滿文化氣息的古城門戶地帶,具有地域特色,飽含歷史與文化記憶,并承載當代的公共生活。它將凸顯榆林黃土高原的地域特質,創造城市中獨特的地域性景象,并連接城市藍綠網絡,引領完善榆林整體生態體系,串聯起城市發展的過去與未來。
▲凌霄塔片區整體效果圖 ©王向榮設計團隊
凌霄公園作為榆林古城更新計劃重點片區先行落地的成果,不僅為古老的榆林古城注入新時代的活力,同時也為榆林帶來了古城更新方法與思路上的突破。在成功經驗與市民信心的支撐下,榆林古城將繼續一步一步邁向更新和完善。
▲凌霄公園及周邊城市環境 ©張喜利@榆林全景
在“相約榆林·對話古城”更新計劃的系統策劃與規劃下,榆林古城整體更新也同時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古城大街、公產院落、示范院落、梅花樓片區、城墻遺址、民居自建區等,都將進行整體空間與風貌的提升。
同時還將引入文旅產業,弘揚榆林非遺文化,實行全要素、系統性的更新方案。更新計劃將持續關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升級生活方式,塑造主客共享的榆林古城文化名片,助力榆林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與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古城更新標桿!
▲榆林古城夜景 ©CBC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