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人妖hd-人妖ts在线

中華建筑報網
首頁>綜合> 正文

孟春:放眼全球,最好的投資機會在中國

2022-12-30 15:54:05來源:中華建筑報網作者:佚名責任編輯:ZH01

  12月24日,在“2022中國政信發展論壇暨第七屆中國PPP投資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孟春做了重磅報告–《從2022看中國發展新藍圖與區域發展機遇》。

  黨的二十大是在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科學謀劃了未來一段時間內黨和國家發展目標及大政方針。在嚴峻的形勢下,國內外都十分關注我國經濟的發展動態與趨勢,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既著眼當下又重點局部未來的經濟發展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疑慮,增強了全世界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信心。

  從二十大報告看中國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是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升產業供應鏈的韌性和水平,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開拓國際新空間,推動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孟春在報告中提到,二十大指出的發展目標–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催人奮進,為中國發展擘畫了新藍圖,為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孟春認為,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在剛剛過去的十年,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我們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4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

  近年來,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新消費、線上消費、綠色消費等孕育新機遇。近十年中國經濟增長領先全球,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超30%。

  孟春認為,未來我國有能力也有底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二十大報告為我們描繪了更為清晰的2035年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臺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等。

  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在我國經濟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至關重要,在二十大報告的指引下,區域經濟發展也將迎來發展新機遇,孟春提出區域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當中的一個非常核心的力量,是實現國家戰略與奮斗目標的重要支撐。未來區域經濟發展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東部地區進一步擴大開放,提升現代制造業領先的優勢、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努力向全球價值鏈更高層級攀升,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和資源要素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等比較優勢,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著力推動內陸高水平開放,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開創中部崛起新局面。

  西部地區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發展基礎和擁有豐富多樣的特色資源稟賦優勢、在“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區位優勢,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提高政策精準度,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聚力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推動生產方式升級,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未來,在二十大報告方針政策的引導下,中國經濟將迎來新動能和新機遇,“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落實進程將加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水平將不斷提高,同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將為各行各業帶來全新機遇。

  孟春提出,放眼全球,中國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體,未來最好的投資在中國,相信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市場化國際化導向的新一輪改革開放推向深入,各界將不斷增強對中國經濟前景光明的信心。

  新藍圖繪就新畫卷,在我國以二十大精神為引領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將實現跨越式提升,政信金融大有可為。

  本次論壇由政信產業聯盟、政信投資集團、中國PPP投資論壇組委會聯合城市新發展論壇共同主辦,由中國政法大學國家監察研究院政信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城市發展與治理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PPP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金融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指導。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