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2月11日,由廣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參建的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車,珠海到江門的車程從1個多小時縮短為30分鐘左右。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三條重要的跨海通道,項目全長約31公里,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00公里。中交路建參建的T3合同段路線全長約4.05公里,主要包含高欄港大橋東塔、東輔助墩、東過渡墩及東側鋼箱梁吊裝,東引橋基礎、下構及40米現澆梁,互通主線橋,A、B、E、F匝道及路基,樁號范圍內小箱梁運輸與架設及附屬工程,控制性工程高欄港大橋為主跨700米的獨柱塔雙索面全漂浮體系斜拉橋。
中交路建項目團隊始終堅持匠心鑄魂、精工細筑,先后運用海淤地質大直徑超百米鉆孔樁、變截面墩身鋼筋臥拼預制施工工藝,海洋多風環境混凝土控裂、空間曲面大節段鋼筋整體吊裝技術,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切實提高了施工工效和質量,創造了5天一節塔柱的“黃茅海速度”,束腰形獨柱塔模板控制精度,雕刻內實外美的“小蠻腰”造型。
高欄港大橋主墩基礎采用群樁結構,共設31根直徑3米的超大直徑鉆孔灌注樁,最大孔深達120米,堪稱海上大直徑超長基樁施工的“巨無霸”,為了攻克難題,中交路建項目團隊剖析海域地質特點,創新采用大直徑旋挖鉆機施工工法,自主研發了一套海上超深樁基施工成套技術,通過精準的測量和控制鉆進參數,將樁基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6%以內,優化泥漿性能,實時監測孔壁穩定性,防止塌孔和偏孔的發生,實現51根樁全部達到一類樁標準。
在主塔建設過程中,中交路建項目團隊克服了大風頻發導致高處有效作業時間短的難題,突破了常規技術壁壘,創新了工藝工法將空間曲面獨柱塔鋼筋整節段“一鉤吊”,并實現高空毫米級精準對接,創造了黃茅海索塔拔節生長的“黃茅海速度”。(梁 濤)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