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顏色最能代表建設者呢?是西北大地漫天遍野的沙黃?還是東南重溟一望無際的深藍?亦或是“世界屋脊”高聳入云的雪白、西雙版納潮濕悶熱的幽深?然而,當我首次邂逅江油農村路網項目測量隊長劉宏剛時,心中便有了篤定的答案——應是質樸而深邃的黑色,如同鋼筋般堅毅硬朗的黑色。沒錯,正是這抹黑色,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中,成為建設者群體中最引人注目的符號。
劉宏剛,這位來自中交一公局集團的硬漢,皮膚的顏色并非與生俱來的饋贈,而是歲月與自然共同雕琢的結果。十年間,他踏遍了山河的艱險之地,從高原到雨林,從風沙到熱浪,無數次的日曬雨淋,讓他的皮膚如同烈日下的鋼筋,黝黑而堅韌,透露出一種飽經風霜的剛毅。這獨特的黑色,不僅是他膚色的表征,更是他對測量事業執著與熱愛的真實寫照,如同烈日下的一道弓腰攀爬的黑色剪影。
破曉時分,當東方天際漸漸泛起魚肚白,這位已有十年工作經驗的測量隊長便從寧靜的睡眠中醒來。他習慣性地穿上一件略有皺褶的黑色衣物,搭配一雙的黑色防滑鞋,這是應對林地里的復雜地質的專屬裝備,既耐臟又結實。今日尤為特別,他們即將踏入一片亟待劃定紅線的茂密林地,那里植被叢生,鮮有人跡。
早餐后,晨光穿透繁茂的樹冠,灑下斑駁陸離的光影,伴隨著遠處時而高昂、時而低沉的鳥鳴合奏,宣告著新一天的開始。“工作時間到了。”劉宏剛熟練地戴上安全帽,套上反光背心,肩扛測量儀,準備迎接新一天的挑戰。
他以昨日留下的最后一個竹簽作為起點,依據預設在測量儀中的坐標,與兩位隊友攜帶鐮刀、斧頭、竹簽及紅繩,組成三人小分隊,開始了在山坡上的艱難攀爬。每抵達一個預定點位,他們便會插上一根預先削尖、約四十厘米長的竹簽,隨即用力揮動鐮刀的平面端,將其砸入土中;遇到質地堅硬的土壤,則在竹簽的白色一側噴上紅漆;倘若置身于植被茂盛之處,還需在竹簽旁的樹枝上系上紅繩,作為醒目標記。山坡環境惡劣異常,松針與枯枝遍地,土壤松軟易滑,稍有不慎便可能跌倒。即便靜立斜坡,也要一手扶著旁邊的樹枝,以防因地面濕滑而突然失去平衡。由于這片林地長久未得妥善管理,野草與樹木肆意生長,盤根錯節,往前邁步時常有長滿倒刺的枯枝藤蔓勾住褲腿,劃破皮膚,給測量工作平添了許多障礙。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確保測量結果的精確性無疑成為了一項既艱難又重要的任務。劉宏剛緊握著手中的測量儀,目光穿透前方的茂密叢林,隨后轉身對身旁的兩位同事鄭重囑咐道:“前邊地形錯綜復雜,是這段路程的最低洼處,大家務必保持耐心,保證每一步工作都做得細致入微、堅實可靠,確保我們所收集的數據既準確又可信。”多年的測量經驗告訴他,前方地形的復雜多變以及環境因素的不可預測性都可能對今天的測量結果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他環視周圍的地形,尋找最合適的測量點位,調整優化測量策略,力求在多變的環境中捕捉到最真實、最可靠的數據。這短短百米的距離,他與隊員不斷調整位置,進行了多次重復測量,對照儀器反復驗證核對,以確保每一組數據都經得起考驗,使其成為后續工作開展的堅實基礎。
當月亮悄然升起,山林間已褪去了白日的炎熱,披上了一層淡淡的寒意。此時劉宏剛一行剛從山林中歸來,返回項目部,簡單清洗身上的泥垢后,他們便投入工作。他們的眼神在圖紙與數據間來回穿梭。時而凝視,時而沉思,時而輕聲低語。當夜色漸濃,項目部內燈火通明,劉宏剛的身影與周遭的寂靜與蟲鳴形成鮮明對比。他面前的圖紙上,密密麻麻的數據與線條交織成一幅幅精密的圖紙,那是他與團隊汗水與智慧的結晶。而在這一幅幅圖紙背后,那質樸而深邃的黑色,不僅是他膚色的象征,更是他與眾多建設者們如同大地一般厚重深沉的精神寫照。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