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中交一公局杭州地鐵18號線14標段工地的鋼筋加工場已響起叮當聲。黨支部書記程姿洋踏著露水走進班組,胸前的黨徽在晨光里熠熠閃光——這是他參與"走進一線班組"活動的第25周,手中那本印著"民情日記"的日記本,已記滿了大半。
鋼筋加工廠旁的“技術課堂”
“程書記,您看這地連墻鋼筋綁扎,接頭位置總對不齊,監理說不符合規范。”鋼筋班組長王強拿著圖紙,眉頭擰成了疙瘩。程姿洋湊過去,手指沿著密密麻麻的鋼筋比劃:"別急,咱們現場演示一遍。
他當即召集了三個作業小組,讓經驗最豐富的老焊工李師傅先綁一個標準節點,自己則拿著卷尺蹲在旁邊,邊量邊記。“你們看,李師傅在綁扎前先在模板上劃了線,接頭錯開距離就準了。”程姿洋說著,掏出手機打開一段視頻,“這是我昨天找工程部要的規范操作視頻,每個步驟都標了尺寸。”原來前一天走訪時,他就發現鋼筋綁扎合格率偏低,當晚就聯系工程部制作了《鋼筋綁扎三步法》圖解。當天上午,程姿洋組織了一場現場技術交流會,15名鋼筋工跟著學完,下午的綁扎合格率就從75%提到了92%。
工資單里的“定心丸”
“程書記,能耽誤您幾分鐘不?”一天下班時,農民工老王猶豫著拉住程姿洋。他手里捏著張揉皺的工資條,"這扣款明細不太懂,想問又怕人家嫌我麻煩。"
程姿洋立刻把他拉到工地的"農民工驛站",原來老王擔心的是“個稅扣款”,程姿洋耐心解釋了個稅計算方法,并拿出計算器逐項演示。老王聽后松了口氣,連聲道謝。程姿洋又叮囑財務部及勞資專員,今后每月農民工工資單附上詳細說明,讓工友們心里更有底。
二維碼背后的"問題清單"
“程書記,這二維碼真能管用?”老木工張師傅舉著手機,對著宿舍墻上的"問題反饋碼"犯愁。程姿洋笑著拿過他的手機,幫他掃了碼:“您有啥問題直接填,我每天晚上都看后臺。”
張師傅猶豫著填了宿舍空調不制冷。沒想到第二天一早,維修師傅就來了。原來程姿洋每天晚上都會梳理反饋信息,開個15分鐘的支委短會,能當場解決的絕不拖延。這一個月下來,二維碼收到了32條反饋,像“洗澡水供應不足”“USB充電口不能用”這些問題,都在三天內解決了。
有天晚上,程姿洋看到一條匿名反饋,基坑邊的安全網有個破洞。他立刻穿上衣服趕到現場,果然在基坑東南角發現了一處磨損。“安全問題不能等!”他連夜聯系現場值班人員換了新網,還在第二天的早會上特意強調了“人人都是安全員”。
工地里面的“暖心話”
日常工地巡查,程姿洋走到到農民工老王身邊。“家里麥子收完了?”他笑著遞過一瓶冰鎮鹽汽水——上周走訪時,他記下了老王惦記老家麥收的心事。老王黝黑的臉膛紅了:“程書記,您還真記著這事啊!我兒子昨天打電話說,村里幫著把麥子都收完了。”
這不是偶然。程姿洋帶著黨務工作者做了本"農民工檔案",誰家有老人要照顧、誰的孩子要中考、誰的技能證書快到期,都記得清清楚楚。上周在"一對一關懷"時,湖南籍農民工小張支支吾吾說想考焊工證,程姿洋當天就聯系了社區,由社區協調了培訓機構,建立了項目特種設備人員取證群。小張感激地說:“程書記,您真是我們的貼心人!”
現在,程書記走進班組已經成了工地上的常態。他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工人的訴求,手機里存著上百個農民工的聯系方式。"其實工人們要求不高,就是希望有人聽他們說話,幫他們解決實在事。"程姿洋常說的這句話,正隨著工地上越來越響的笑聲,變成實實在在的凝聚力。(侯晨光)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