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建筑設計的未來屬于三維設計已經是共識。但行業目前卻長期困守于傳統工具的束縛,設計師們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將三維創意轉化為二維圖紙,再通過效果圖、動畫視頻等媒介向客戶展示方案。這一過程中,信息傳遞之間存在大量損耗,空間尺度感知偏差、材質細節表達模糊、動線設計體驗割裂等問題更是屢見不鮮。
盡管當前市場上涌現出眾多大型三維建筑設計軟件,如廣為人知的Archicad、Revit、Bentley等,但由于種種原因,它們仍無法完全滿足不同設計師的多樣化需求。正如華南地區某管理公司高管坦言:“我們與客戶需要經歷多輪方案修改,每次調整都意味著數十小時的工作量推倒重來。”
如今,這種低效的行業生態正在被一項創新技術所突破。由資深建筑設計專家曾健全主導研發的“虛擬現實建筑漫游展示與交互設計平臺”,通過VR技術重構了建筑設計全流程。該平臺上線半年即服務多家建筑機構,幫助某城市的地標項目明顯縮短了決策周期,客戶方案通過率也提升了約一倍,展現了出推動行業工作方式改變的強大動力。
“建筑設計的本質是空間創作,但傳統工具迫使我們用平面思維解決立體問題。”曾健全如此說道。這位擁有二十余年建筑設計經驗的專家主導研發出的虛擬現實建筑漫游展示與交互設計平臺,能夠將BIM數據實時轉化為毫米級精度的VR場景,并支持大型項目的流暢加載;同時開發了交互設計平臺,除了與各工種實時互動外,甚至讓設計師像在徒手捏造墻體那樣在計算機上實時改變形狀及材質。此外,該平臺還構建了云端協作架構,實現全球多個終端同步漫游,所有修改即時可見,版本沖突率較以往顯著下降。
該平臺的突破還在于構建了“所見即所得”的設計環境。在某商業綜合體項目中,甲方通過VR漫游發現地下車庫凈高不足,設計師當場調整結構梁參數,系統自動完成荷載計算與管線綜合,再經過整體復核,使得原本需要兩周的修改流程被壓縮至48小時,這種動態設計模式使設計誤差率降低至平均水平以下。
目前,這一技術創新正在引發鏈式反應。某文旅集團借助VR方案對比功能,將投標方案篩選周期從原本的45天壓縮至14天。更深遠的影響在于設計思維的重構——某事務所要求所有設計師佩戴VR設備工作,“就像雕塑家直接觸碰黏土,我們終于能立體思考空間關系”。這種變化已延伸至建筑整個周期。
在某校園地下室的項目中,運維團隊提前1個月介入VR模擬,發現有多處設備存在檢修空間不足問題,最后避免了將近百萬元級改造損失。另外在平臺集成的能耗模擬模塊方面,也讓某綠色建筑項目節能指標大幅度提升。
隨著建筑行業技術需求的不斷增長,虛擬現實建筑漫游展示與交互設計平臺將繼續創新和發展。未來,該平臺將整合更多智能化功能,為建筑設計師提供更加豐富的設計工具和便捷的設計體驗。同時,隨著硬件技術的不斷進步,虛擬現實設備的普及將進一步降低使用成本,使得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為更多的設計公司和客戶所接受。
可以說,這項技術不僅是設計工具的升級,更是整個行業認知維度的進步。當虛擬現實助力建筑設計向三維交互時代邁進,當實時交互消弭溝通的鴻溝,建筑設計正從圖紙時代邁入空間互聯網時代。
作為建筑師,曾健全的創新技術的落地,為建筑設計行業提供了關鍵基礎設施以及創新之路,使得每個創意都能獲得立體的生命,每次協作都在重構行業的未來。
(柳文紅)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