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這座以創新聞名的城市,有一位匠人用三十余年的堅守,為現代都市留存了一抹古韻。他是丁全,深圳市來成號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龍崗區非遺傳承人,更被人稱作古建筑修繕技藝的“活化石”。從木工學徒到正高級工程師,從專利發明人到非遺教育推廣者,他的故事,是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深圳縮影。
一把鑿刀雕出的工匠之路
1992年,20歲的丁全踏入建筑行業時,深圳正值改革開放浪潮。當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他卻將目光投向日漸式微的古建筑。“那時沒人愿意學木構修繕,覺得是‘老古董’。”丁全回憶。為掌握瀕臨失傳的斗拱技藝,他跑遍嶺南地區測繪古建,甚至自費去潮州學習木雕。
這份執著最終結出碩果。他發明的“木構件原位防腐法”將古建筑壽命延長3至5倍,為單位節省維護費用超千萬元;研發的6項外觀專利應用于文創產品,創造產值數百萬元。在深圳廣府建筑與潮汕建筑的對比研究中,他提出“保護性創新”理念,相關論文被權威期刊收錄。“古建筑不是標本,要在使用中傳承。”丁全說。
一座博物館點燃的文化薪火
2018年,丁全自籌資金創辦匠作博物館,將專業工具、古建模型搬進展廳。館內《古建筑水藝》體驗課上,學生們用傳統榫卯拼裝斗拱;《匠作工具》課程中,孩子們親手打磨木雕紋樣。開館至今,博物館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占四成。
他的課堂還延伸到更遠處:為龍城街道殘疾人設計“斗拱樂高”非遺體驗,帶東部公交職工家庭研學工匠精神,甚至在直播間向400多萬網友展示潮州木雕技藝。2022年元宵節非遺直播中,他演示的“蝦蟹簍”木雕技法引發刷屏:“原來傳統手藝這么酷!”
一條產教融合的創新路徑
“傳承不能只靠情懷,要讓人靠手藝吃飯。”丁全探索出一條“非遺+鄉村振興”之路。在東莞茶山鎮,他培訓村民制作木雕文創,帶動數十戶家庭增收;在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他與百名教師結對,將古建技藝融入現代建筑課程。在丁全的徒弟、學生中,許澤燕以作品《鳳凰涅槃》獲國家級設計大獎,中學生童若飛的藝術展作品被央視報道。
如今,他領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已成為建筑工人培訓基地,采用“理論+實操+施工模擬”模式,年培訓超500人次。深圳中學的木工坊里,學生們用數控機床復刻傳統紋樣,這正是丁全推崇的“老手藝新表達”:“用現代工具傳承古法精神,才是真正的守正創新。”
匠心照亮傳統與現代的邊界
從專利證書到非遺獎章,從博物館館長到鄉村振興帶頭人,丁全的身份在變,初心未改。
他說:“深圳的‘新’,在于敢讓老樹發新芽。”在他的藍圖中,未來將建立全國首個古建筑數字檔案庫,用3D技術永久保存嶺南民居的精髓。
“厚誠于心,精致于手”是丁全的座右銘。在機器轟鳴的深圳,他始終保持著匠人的安靜與專注,以一己之力守護著城市的文化根脈。正如他常對徒弟說的:“手藝會老去,但匠心永遠年輕。”(張 凡)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