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路建設邁入智能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的新階段,遲韻博常常強調:“公路不是冷冰冰的工程,而是社會的血脈、人民的生命線。”在他的眼中,公路不僅僅是基礎設施,更是連接社會和人們生活的重要紐帶。
多年來,公路建養領域專家遲韻博用系統化的思維,將工藝創新、標準建設和綠色低碳理念緊密結合,持續探索公路建設與養護的新路徑,推動行業朝著更高質量的未來發展。
建立公路建養的全生命周期觀
遲韻博的職業之路可以追溯到大學時期。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他曾多次參與偏遠山區的公路建設項目。在公路通車前,當地村民往返鎮區需要三四個小時,通車后卻僅需半小時。從那時起,他便體會到公路建設的核心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條通道,更是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重要承載體。
這段經歷對遲韻博的影響深遠。在他看來,公路建設與養護并非單一項目,而是一個需要高度協同、持續演化的系統工程。
與傳統的“建好即可”的理念不同,他始終將目光聚焦于全生命周期內的運行質量與服務體驗,尤其是在如何通過材料、設備與流程的技術迭代,來根本性地提升整體效率與耐久性。
帶著這一理念,遲韻博主張用更智能化、標準化的方法,打破傳統建養模式中“重人力、高消耗”的瓶頸。他主導研發了包括道路工程智能檢測平臺、瀝青路面施工信息化監控工具等多方面的智能檢測技術,貫穿設計、施工、監測與養護的每一環節,實現了公路建設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從單點突破向系統化進化的轉變。
從工程經驗到公共語言
“技術創新在這個行業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所有安全、效率、可持續的基石。”遲韻博常這樣說。在多年的項目實踐中,他始終將“讓更多人享受到更安全、持續和公平的出行體驗”作為核心驅動力,深入探索如何通過創新提升工程質量、施工效率與環境可持續性。
從新型灑水車到牽引式壓路機,遲韻博開發的一系列設備顯著提高了施工的精度和自動化水平,不僅加快了道路建設的普及進程,也有效降低了人力投入與時間成本,使更多地區能夠在更短周期內實現道路通達。對改性瀝青和低碳施工工藝的持續研發,則進一步增強了公路在復雜路況下的耐久性和適應性,同時減少了碳排放,為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堅實支撐。
憑借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深厚積累,遲韻博受邀參與《瀝青路面微表處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和《開普封層施工技術規范》等多項標準的編寫工作,為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范式和可操作的標準化體系。相關公路研究院的負責人表示:“遲韻博對公路建設所做出的貢獻和技術領先力是業內共識,他在數據積累和工藝細化方面的經驗,使標準條款更加精確和具備可執行性。”
把公路當作生命共同體
盡管已經主導了多個重大項目和行業標準的制定,遲韻博最看重的依然是“公共價值”。他常說:“公路行業很少有立竿見影的榮耀,更多的是‘今天的選擇要對二十年后負責’。”這種深遠的眼光,源于他對公路建設并非只是“一個個工程”的認知,而是將其視為推動社會連接、促進區域發展的長久事業。(杜 歆)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