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晉
在全球化與本土文化覺醒交織的今天,如何讓建筑空間超越物理屬性,成為承載記憶、激發情感、凝聚認同的文化載體?陳燕女士,這位被國際設計界譽為“文化敘事建筑與空間體驗設計引領者”的建筑師,以其獨創的“敘事空間”理論體系和屢獲IDA、MUSE、TITAN等國際大獎的實踐,給出了答案。她成功將建筑從“功能容器”轉化為“文化發生器”,用空間語言講述記憶、情感與集體認同的故事。
記者:您是如何確立“敘事空間”設計理念的?這個體系是如何發展成型的?
陳燕:我出生在中國西南多民族融合之地,從小在山川市井之間穿行,對文化與自然的互動有了深刻感知。建筑初期,我參與了國家大劇院的室內設計,那次經歷讓我真正體會到空間的情緒、儀式感和文化表達。后來在華僑城和萬達擔任規劃副總,主持多個大型文旅項目時,我嘗試將神話、節慶、民俗等文化內核轉化為空間節奏與體驗路徑,逐步形成了“敘事空間”原型。為了構建更系統的理論,我赴英國攻讀文化創意管理MBA,將建筑與文化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融合,最終建成了這套可設計、可分析、可評估的跨學科體系。
記者:北京歡樂谷是您代表作之一,如何體現“敘事空間”的實踐價值?
陳燕:我們將園區科學地劃分為六大主題區,每個區域都是一個相對獨立又相互呼應的“文化宇宙”。關鍵在于,每個區域的敘事邏輯都是獨特的、量身定制的。例如,“香格里拉”板塊,它絕不僅僅是藏式建筑和經幡的堆砌。我們創造性地提出了“漂流式敘事”的核心概念。
原創性的典范是“螞蟻王國”兒童區。我們徹底摒棄了傳統卡通化的做法,采用了革命性的“微觀生態世界”視角。我們將兒童“縮小”到螞蟻的尺度,讓他們在一個被放大的、充滿奇觀的自然環境中探索。這里的空間設計、游樂設施、互動環節都緊密模擬蟻群的社會行為和組織協作模式。孩子們在攀爬“巨大的草莖”、穿越“泥土隧道”、合作搬運“食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團隊協作、分工互助、解決問題的自然法則。這不僅是娛樂,更是潛移默化的自然生態教育體驗,其教育價值獲得了國內外教育專家的高度評價。
記者:在西雙版納,您提出“動態文化裝置”的新概念,這與歡樂谷有何不同?
陳燕:西雙版納強調的是文化的“活態”與“情緒流轉”。我提出“文化+時間+情緒”三元敘事模式,將空間組織與傣族節慶節奏緊密結合。項目分為“生態互動”“精神靜思”“節慶狂歡”三大組團,從日到夜構建完整文化體驗旅程。我們打造了“動態文化裝置”(DCI),即空間能主動與游客互動——燈光回應動作,聲景配合人流,香氛隨場景切換,使文化不再是背景,而是情感共創。這類空間機制已被多個國際文旅項目引入改造。
記者:三亞中廖村項目在鄉村振興領域被廣泛贊譽,核心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燕:中廖村項目對我而言意義非凡,它超越了純粹的設計任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責任。面對擁有深厚黎族文化底蘊但面臨空心化危機的傳統村落,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避免將其變成“文化盆景”或表演場。因此,我提出了“村民敘事主導 + 設計協同介入”的顛覆性模式。 其核心在于徹底顛覆傳統“設計師主導”的流程。我們進核心原則是保留原生態的村落肌理、建筑風貌和自然景觀。改造和新建嚴格遵循“針灸式微更新”策略。
記者:沈陽寶能環球金融中心是超高層建筑,您如何在技術性強的項目中融入敘事?
陳燕:摩天樓通常被看作城市地標,我希望打破這種刻板印象。在沈陽653米的寶能塔中,我提出“城市精神的垂直濃縮”理念,借中國“天地人”哲學構建三段式空間結構。基座承載工業與市民文化,中層設有“云中藝殿”作為城市文化展示廳,頂部為“靜思之庭”,打造精神層次的升華體驗。夜間塔冠的“祥云”燈光秀則講述城市從工業到未來的故事。這座塔不僅是物理高度,更是文化深度的象征,獲TITAN國際設計大獎“注入靈魂的摩天樓”評語。
記者:您獲得多個國際獎項,并擔任國際期刊評審,如何理解并建立國際影響力?
陳燕:“影響力”對我而言,核心在于所倡導的理念能否真正啟發他人,所總結的方法能否被全球同行理解、參考并應用于實踐,進而推動行業進步。獲得IDA、MUSE、TITAN等國際大獎的認可,是國際同行對我們項目創新性和“敘事空間”理念價值的肯定,這很重要,但只是起點。更關鍵的是深度參與國際學術和專業交流。擔任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 旗下權威期刊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的同行評審專家,讓我能接觸到全球最前沿的城市規劃與開發研究,也促使我不斷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確保其學術嚴謹性。同時,通過評審過程,我也在向國際學術界傳遞中國在文化導向的城市與旅游開發方面的獨特經驗和思考。
記者:在全球文化交流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文化自信”在當代建筑中的意義?
陳燕:文化自信不是保守或符號化表達,而是有能力用世界理解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我們常用山水畫“起承轉合”邏輯設計園區節奏,也借用廟會、節慶的空間節律構建公共活動流線。這種表達不照搬國際風格,而是自成體系。例如,我在多個項目中運用了“天圓地方”“八方來朝”等傳統宇宙觀,實現空間秩序與文化意涵的統一。這是根植文化、連接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我所倡導的敘事建筑精神。
這些表達,展現的是一種有根基、有態度、有創造力的文化姿態:我們熱情擁抱世界的先進理念與技術,但絕不丟失自己的文化根基;我們自信地講述自己的故事,并相信這些故事中蘊含的思考,能夠引發世界的廣泛共鳴。建筑,就是這種姿態最有力的宣言。
此外,我還創新研發了全球首個零碳智能降溫通道系統,將技術應用于40°C高溫下的主題樂園舒適空間設計。面對全球夏季戶外文旅項目的挑戰,我提出了多氣候分區與優選通風一體化的排隊通道設計方案,首次實現了排隊區“降溫—發電—休息”三重功能的融合。其革命性突破在于通過水循環冷卻系統,利用回收雨水/中水,用納米級霧化技術使廊道內體感溫度直降8-12℃,可應用于多個樂園等數百個項目,使高溫季游客停留時長提升40%。
記者:感謝您的分享,期待您繼續用空間連接情感、講述世界的中國故事。
陳燕:我相信建筑是文化的橋梁,是我們與世界對話的語匯。我會繼續帶領團隊深耕“敘事空間”,以建筑語言連接多元、傳遞認同、激發情感。未來,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結語:
文化建筑是認同的劇場
從本土實踐者到國際引領者,陳燕淬煉出一條將本土智慧轉化為普世方法的創新路徑。她代表并實踐著新型建筑思維范式——以中國文化為根,全球視野為鏡,空間為筆書寫文化。其“敘事空間方法論”不僅成就地標、激活鄉村、重塑超高層精神,更重要的是為全球建筑界提供了解鎖文化表達力的鑰匙,架設了連接不同文明情感的橋梁。在文化自信的時代強音下,陳燕的探索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筑標注了一個充滿溫度與深度的新坐標。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