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與自然共生是新時代的新精神,生態建設無疑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是重中之重。建筑景觀的導視系統也隨著科技進步,逐漸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向導功能,有了各種各樣新的范式。許多地區也將這些導視系統和生態建設結合,伴隨著游客的參觀與駐足,這些導視系統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環保意識,這將成為一個城市文明建設的新的風向標。
一、新興建筑導視系統的生態轉向
建筑導視系統的生態轉向,本質上是對傳統空間標識的符號學解構與重構。在符號學家皮爾斯的理論框架中,導視標識通常停留在“指示符號(Index)”層面,通過箭頭與目的地的因果關聯完成路徑指引。而生態敘事要求其升級為“象征符號(Symbol)”,即在保持實用功能的同時,將環境信息編碼為可感知的視覺隱喻。在他的理論中,象征符號主要通過社會約定和習慣來傳遞意義,它們與所指代的事物之間并沒有直接的物理聯系,而是通過語言、文化和社會規范等方式建立了象征性關系。而如今這些新興的導視系統往往傾向于用一些富含意義的符號來引起人們對生存環境的共鳴,從而進一步反思環保的問題,這比直接通過語言傳輸環保概念要生動得多。
例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環保項目“氣候路徑(Climate Path)”中,政府建設了許多條步道用于環保宣傳,這些步道跨越了城市的不同街區,各自有獨立的主題。有些步道宣傳碳排放的危害并提出決方案,有些則鼓勵人們在日常通行中用綠色交通方式(如步行、自行車)。步道路徑上還會設置與氣候相關的藝術性的指示標識,讓行于其間的市民和游客能夠主動接觸到環保信息。這些標識裝置(如LED電子屏幕、手動觸屏等)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可以實時顯示氣候溫度、濕度或空氣污染等氣候變化的數據,并隨之提供節能減排的建議。旨在通過城市規劃和藝術設計的結合,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
我國也有類似的生態設計例如成都的天府綠道。其導視系統注重與自然融合,將城市綠地、自然景觀、文化遺產等資源連接起來,并在導視系統中加入熊貓圖形等文化符號,極具當地特色。
諸如此類的新興導視系統,都表現了人們越來越關注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生態轉向的設計理念已經是一個新的導向。
二、未來建筑導視系統的生態化設計內核
未來建筑導視系統的生態轉向傾向不只是出于環保宣傳的必要。環境心理學家卡普蘭夫婦的“環境知覺與恢復理論(Restorative Environments Theory)”指出:在當自然元素被嵌入信息界面時,人類的信息處理效率會顯著提升,而且同時會幫助個體從壓力和精神疲勞中快速恢復。這一理論意味著當我們在導視系統中加入生態元素的時候,更能保證人們優質的游覽參觀體驗,降低人們因游覽的同質化而帶來的疲憊感,
在上述理論的背景下,有設計師提出重新改造柏林自然博物館的導視系統的構想。館內導向地磚可采用再生混凝土與玻璃骨料混合澆筑,其表面鑲嵌銅質線條,不僅指示參觀方向,更可以通過改變線條寬度來隱喻德國主要河流的污染程度——萊茵河段線條粗黑渾濁,易北河段則因生態治理而呈現斷續的銀灰色。因此參觀者足底的觸覺差異與視覺信息形成通感,使“河流健康”這一抽象概念轉化為實在的物理體驗。這幫助參觀者獲得更生動的游覽體驗,同時又起到了環保宣傳效果。
三、結論
建筑導視系統作為城市空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不再僅僅承擔方向指引的功能。不論是依據符號學還是環境心理學,導視的視覺符號都必然要走向象征性的表達。本文通過對建筑導視系統生態敘事功能的分析,發現這些系統能夠通過對符號學、設計創新和環境意識的融合,幫助公眾深入思考環境問題。未來,建筑導視系統的設計也會更加注重社會屬性,在傳達方向信息的同時,也力圖引起人們對當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反思。(作者蔡茗慧系渭南師范學院講師)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