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修復正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的8項任務中,其中一項即為修復城市生態系統。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秦海翔介紹,《意見》部署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其中,修復城市生態系統是好城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構建可持續生態格局
在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鄭曦看來,城市生態修復正由“點狀治理”轉向“網絡構建”,逐步形成以山水格局、綠色廊道、濕地體系為基礎的生態空間骨架。
廣州市海珠濕地生態資源豐富,被譽為“廣州綠心”。然而,長期以來濕地發展遭受舊村、舊廠的重重圍困,濕地綜合效益難以充分釋放。海珠濕地高質量保護與發展項目統籌實施11平方公里海珠濕地及23平方公里周邊地區的更新改造,重點處理生態與價值、保護與發展、局部與整體、管控與營建四大關系,使海珠濕地生態功能進一步完善,魚、蟲、鳥生物多樣性大大增加,形成充滿魅力的四時花景,有力激活周邊高質量綠色街區,帶動周邊區域整體價值提升。
馮家江是貫通北海市城區與北部灣海域的生態綠廊,承載著行洪調蓄、孕育近海生物的重要生態功能。由于歷史原因,馮家江流域水質長期為劣V類,3000畝紅樹林生態系統衰退,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形勢非常嚴峻。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通過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智慧水務等8項工程,實施渠、庫、江、灘、海等多元素生態修復,推動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共生。
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冰認為,城市生態系統修復的治理邏輯已從資源環境底線管控向生態資產營建轉變,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
濟南市全域共有872座山體,形成了獨特的“一城山色”景象。部分山體的生態系統和地貌特征一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城市發展與山體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濟南市“一城山色”生態修復項目將生態修復與功能提升相結合,實施山體生態修復及綠化提升、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山體公園建設、山林綠道建設四類山體生態修復系列工程467個,在恢復自然本底的同時,激活文化基因,帶動文旅品牌煥新。
杭州市沿江景觀帶公園更新項目中,實施了沿江漫步道、景觀步行橋、公園、驛站改造提升,沿江城市界面有效改善,全線涵蓋文化藝術、商業配套、體育運動、親子休閑、萌寵生活等多元功能,便民、利民、惠民基礎服務設施配套進一步完善,成為功能豐富、融入市民生活的綠色休閑廊道和國際公共濱水空間。
注重長效運營可持續
實現生態修復從“項目驅動”向“機制驅動”轉變,是推動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鄭曦看來,各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協同路徑,構建涵蓋資金保障、運營管理、社區共建的多元化治理體系。
北京亮馬河全長9.3公里,隨著沿岸飯店、商城以及第二、第三使館區的相繼建成,亮馬河治污和環境提升工作逐步開展,但仍存在沿岸商業背河經營、岸上空間多主體分割管理、市民沿河通行困難等諸多問題。北京市朝陽區以河道復興帶動城市更新,還河于城、還河于民,通過實施岸線整治、橋梁改造、慢行連通、景觀亮化、河湖貫通、旅游通航六大工程,為市民、游客提供了濱河公園休閑空間和沉浸式水岸體驗空間,成為國際旅游消費及商文旅體健產業融合發展的“金名片”。
鄭曦表示,亮馬河文化經濟帶項目通過政府引導下的多方協作機制打通了生態修復、水岸治理與夜間經濟之間的聯動路徑,激活了城市運營活力。廣州海珠濕地項目構建起“財政投入+生態資產管理+社區共建”的治理模式,兼顧生態保護與價值轉化。未來,應進一步強化制度供給,優化運營模式,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公眾共治的生態治理共同體,讓生態修復建得好,運營得更持久。 (亢 舒)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