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隨著總長430米的“天府之檐”漸次亮起,成都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盛大開幕,這也是中國大陸首次舉辦世運會。從“大運”到“世運”,作為曾承辦成都大運會的主場館,東安湖體育公園將在這個夏天迎來世運會啦啦操(花球),體操(技巧、健美操、蹦床),航空運動(無人機競速),拔河(室外)4項競賽,實現從“大運”到“世運”的無縫銜接。
成都世運會共設立27個競賽場館(場地),采用“微創手術”改造18個既有場館,依湖泊、公園搭建9個臨時場館。負責東安湖體育公園改造的設計師表示:“多功能體育館的設計規范已經很高,能夠滿足比世運會更高規格的賽事需求......場館建筑本身不需要改。”
東安湖體育公園總建筑面積約32萬平方米,是一座可容納1.8萬人的大型甲級體育場。一次投入、多次使用。中建二局承擔了東安湖體育公園“一場三館”項目的鋼結構、金屬屋面安裝及三館機電安裝工程,為場館的高品質呈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場三館”總用鋼量2.75萬噸,約相當于4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作為國內罕見的正圓形體育場,建筑結構復雜,施工難度罕見。
其中,難度最大的當屬體育場觀眾席懸挑平面桁架施工。懸挑桁架向內延伸了45米,就像人伸出去的手臂,將整個屋面托舉起來。由于體育場鋼結構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結構新穎,項目邀請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劉樹屯等鋼結構專家和教授現場指導,通過鋼結構“裝配式”施工,將屋蓋鋼結構在50米高空中完成合龍。
項目團隊創新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用地面拼裝、分片吊裝、高空對接的方式,如同搭建樂高玩具一樣完成了鋼結構的現場安裝。
在施工中,項目團隊將整個鋼結構主體拆分為不同大小的模塊,在地面進行焊接拼裝后,運用大型的吊裝設備整體吊裝就位。如此一來,危險的高空作業被“搭積木”的方式替代。這種“產業化”“工業化”的建筑模式,有效提高了工程效率,節能環保,整個過程猶如“搭積木”。
項目還通過仿真模擬、BIM(建筑信息模型化)深化設計演示等可視化技術將鋼結構施工的“疑難雜癥”提前顯現出來,確保安裝精度控制在3毫米內,順利了完成50米高空中屋蓋鋼結構的完美合龍。
同樣極具挑戰的還有體育場2.1萬平方米面積的金屬屋面施工。屋面自下而上設計采用檁條支撐系統、天溝排水系統、巖棉保溫系統、鋁板裝飾系統等7大系統,整個屋面由13層組成,做到“滴水不漏”。項目團隊運用現場3D掃描逆向建模輸出定位點數據,通過BIM三維軟件建模出圖,1:1高度還原現場,將安裝精度精準控制在2毫米內,完美還原設計美感。
此外,機電安裝的交叉作業與復雜管線是工程建設的又一難題。項目團隊通過BIM軟件搭建各專業管線3D模型,渲染關鍵路線三維漫游,找到了最優施工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裝配式機房通過應用CDMA施工技術,實現了高效率、無動火的“零誤差”安裝。三館機電安裝項目共有6萬余米橋架、12萬余米管道、25萬余平方米風管。這些如“毛細血管”般的管線,保障著場館的空調、電力和給排水等功能,是三館實現各項功能的關鍵,成功為運動員和觀眾提供了舒適的比賽和觀賽環境。
自建成投用以來,東安湖體育公園不僅圓滿承辦了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21全國體操錦標賽暨東京奧運會選拔賽、第十四屆全運會體操資格賽等一系列高端賽事。2023年至2024年,東安湖體育公園舉辦大型演藝活動83場次,累計吸引觀眾約196.8萬人次,票房收入約12.67億元,拉動景區景點、交通出行、酒店住宿、餐飲購物等周邊消費規模超86.2億元。
憑借智慧建造硬實力,東安湖體育公園“一場三館”成功入選“40個中國新地標”并登上央視大型紀錄片《大國建造》,相繼榮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國家優質工程)、中國鋼結構金獎、中國安裝之星、金禹獎等各項大獎。
未來,中建二局將持續以技術創新和匠心為核心,深耕大型場館建設領域,為推動城市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安 萱)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