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進度滯后實時預警,手機掃碼實時查看建筑模型……湘江科學城科學交流中心項目通過“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智慧運維”構建起智能建造4.0應用場景,成為綠色建造、數字建造、智能建造、裝配式建造的典型代表。8月13日,記者隨長沙市住建局調研組一行探訪了這個未來的科創高地。
模擬優化
BIM技術讓建筑工地充滿“智慧”
作為湘江科學城“五大建”之一,科學交流中心項目由湘江集團夢想置業公司投資建設,五礦二十三冶承建,包含會議中心、接待中心,將打造面向國際的科技論壇、交流和會務活動場所。
在項目建設現場,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格外引人注目。五礦二十三冶項目技術負責人龔燁鑫介紹,項目部聯合勘察、設計、施工、運維及各專業等20余家單位,統一標準建立BIM模型,模型數據從設計延伸至施工、運維階段。
在手機上也能隨時查看建筑模型?這個夢幻的場景在科學交流中心項目成為現實。據悉,項目部利用BIM輕量化平臺對模型進行處理形成二維碼,通過移動端掃描二維碼實時查看,對幫助施工人員快速理解設計圖紙具有重要作用。
記者了解到,項目依托BIM技術攻克多項復雜結構施工難關。針對接待中心23°—45°坡屋面及2.4米懸挑結構,技術團隊通過BIM模擬比選12套施工方案,最終采用階梯式懸挑工字鋼下撐桿件工藝,大幅度優化工字鋼下撐桿件高空焊接工序。在5.62米弧形觀景陽臺施工中,運用滿堂盤扣式支模架體系,通過BIM模型模擬驗算核定立桿間距0.6米、步距1.5米,實現28.12米高空搭設一次成型。
項目另一項施工難點——會議中心45米超大跨度桁架施工,同樣離不開BIM技術深度應用。項目團隊通過三維模擬塔吊標準節支撐體系,減少臨時支撐用量35%,卸載后桁架回落高度嚴格控制在15毫米以內。BIM技術還貫穿機電管線排布、幕墻安裝等全流程,機電管線排布通過三維動態模擬優化,減少返工損失300萬元。
裝配式建造也是該項目的一大亮點,其裝配率超過50%。科學交流中心項目負責人介紹,鋼結構深化設計直接對接智能生產線,精準指導加工,減少誤差和返工;鋼結構生產采用數字管理平臺與智能生產線,實現自動拆解、自動下料、節點可查、管理可控。
實時預警
智慧建造云平臺強化管控
“項目進度已滯后12天,請重點關注。”記者在項目部大屏上看到了這樣一張模擬預警圖。五礦二十三冶數智建造研究院副院長王錚錚向記者解釋,公司自主研發了智慧建造云平臺,以“為項目一線精準賦能”為應用核心,系統基于企業自身數字要素標準體系,會及時提醒和推送數據,實時對延期項目進行預警,并提供實際施工進度與產值進度數據作為管理決策依據。
記者了解到,科學交流中心項目在施工階段全過程構建“智慧建造云平臺+穿透式管理”體系,實現了一“屏”管項目。通過智慧建造云平臺對接五礦二十三冶“523”新成本系統,對高峰期日均100噸鋼材實施“生產—運輸—進場”全鏈條監控,材料準時到貨率達99.7%,采購風險降低60%。
同時,安監管理模塊實現隱患整改實時預警,結合1000余名勞務人員實名制登記及線上安全教育跟蹤,嚴控入場環節,做到無教育、不進場,強化一人一檔安全教育線上跟蹤,安全風險管控效率提升90%。
“科學交流中心項目是綠色建造、數字建造、智能建造、裝配式建造的典型代表作。”長沙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躍先在調研中指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作為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長沙發布《長沙市智能建造項目評價技術導則》,首創智能建造1.0—5.0標準化應用場景評價體系。而科學交流中心項目在各方面都走在前列,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長沙經驗”,尤其是其采用的智慧建造云平臺,不僅可以在國內進行全行業推廣,還具備了“揚帆出海”、走向國際市場的潛質。(王 珂)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