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蘭溪市諸葛鎮長樂村,提起元末明初古建筑望云樓,老人們總會不自覺地放慢語速。世代相傳的故事里,劉伯溫、宋濂曾在此隱居講學,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枕著這些故事入眠。令人惋惜的是,這座承載著鄉愁的建筑已不復存在,也讓村民們憂心:樓沒了,那些口耳相傳的歷史會不會就此消散?
這個縈繞在村民心頭的疑問,在福建省文化特派員、浙江師范大學設計與創意學院副教授梁燕鶯駐村后找到了答案。
“村里共有126座明清古建筑,金大宗祠、象賢廳等堪稱江南古建的活化石。”梁燕鶯說。雖然早在1996年,長樂村就與相鄰的諸葛村一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相較于聲名遠播的諸葛村,這里就像一顆被時光塵埃掩蓋的明珠,靜靜等待著懂它的人來拂去歲月的蒙塵。
為此,與派駐地細致商議后,梁燕鶯決心啟動“明清古建筑技藝傳承”項目,帶領團隊以望云樓為起點,挖掘史料,運用測繪、三維激光掃描、數字建模等現代技術,讓消逝的建筑在虛擬世界重獲新生。當村民們通過屏幕再次“走進”熟悉的望云樓時,那些幾乎被遺忘的建筑細節都纖毫畢現。
這一項目不僅為古建筑保護提供了數字化解決方案,更重新點燃了村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與自信。“就是這樣的,連屋檐下的雕花都一模一樣。”56歲的村民方素球戴上VR眼鏡后激動地說。
此后,“明清古建筑技藝傳承”項目又進一步拓展,為整個長樂村進行數字化測繪,建立完整的三維模型。這個模型不僅是游客了解長樂村的窗口,更成為修繕保護工作的科學依據。在系統梳理保護經驗的基礎上,梁燕鶯又完成10萬余字的《文潤長樂》專著。
當然,技術復原只是第一步,要讓文化真正“活”起來,關鍵還在人。“外地游客對古建筑充滿好奇,但往往難以理解其深厚內涵,世代生活在此的村民才是這些文化遺產最好的詮釋者。”梁燕鶯說。今年夏天,“明清古建筑技藝傳承”項目再添科技亮點,數字村民正式上線。項目團隊深入村巷院落,用鏡頭捕捉村民們淳樸的笑臉,用錄音設備采集他們地道的鄉音。這些珍貴的素材經過AI技術處理,化身為一組組栩栩如生的數字村民,讓他們把鄉村故事講給更多游客聽。
如今游客只需掃碼,就能看到村民金茂盛憨厚的笑容,聽到他用濃重的蘭溪口音介紹村中古建筑的前世今生。“以前總覺得這些老房子沒啥特別的,現在能給城里人當‘導游’,我才發現這些故事這么有意思。”金茂盛說。
如今,創新理念已延伸至整個長樂村的文旅產業。項目團隊打造的“數字+古建”研學模式,巧妙地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教育需求有機結合。2024年,憑借這一特色,長樂村成功獲評金華市中小學生研學基地。據統計,村中“三地共富·長樂古村”景區從去年10月開放至今,游客量突破10萬人次,接待各地中小學研學團隊35批次,直接帶動12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相比派駐前增長60%。
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村民金浩回鄉開起了特色餐飲民宿,村民何舛則負責村里文旅開發的宣傳策劃。“以前總覺得待在村里沒出息,現在才發現,守著這些寶貝也能過上好日子。”何舛說。
“雖然文化特派員的任期只有短短兩年,但梁教授就像一座堅實的橋梁,將長樂村與浙江師范大學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諸葛鎮黨委委員、宣傳統戰委員應延愷說。“明清古建筑技藝傳承”項目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更為村里搭建起了一個持續發展的平臺。現在,師生定期來村里開展實踐活動,專家學者也常來指導工作,這種合作模式日后將會結出越來越多的碩果。(陸 欣)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