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的發展歷程中,校園建筑早已超越單純的實用功能,成為承載歷史記憶、傳遞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每一塊磚瓦、每一處廊柱,都在無聲訴說著大學的精神內核;每一次空間的布局與設計,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師生的文化認同。從空間敘事到精神傳承,校園建筑以獨特的語言,構建起大學文化認同的堅實根基。
一、空間符號:文化認同的具象表達
校園建筑作為空間符號的集合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不同風格的建筑,猶如一個個鮮活的文化標簽,向人們展示著大學的歷史底蘊與價值追求。例如,中國許多歷史悠久的高校,保留著傳統中式建筑風格,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這些極具東方美學特色的建筑元素,不僅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讓身處其中的師生時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西方大學中,哥特式建筑風格的教學樓、圖書館,以高聳的尖塔、繁復的雕刻,營造出莊嚴肅穆的學術氛圍,象征著對知識的崇敬與追求。這種空間符號的獨特性,使得師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強化對學校學術傳統和精神理念的認知與認同。
二、功能設計:文化認同的實踐場域
校園建筑的功能設計,直接影響著師生的學習生活方式,也在無形中塑造著文化認同。開放、多元的空間設計,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培養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現代大學的圖書館不再僅僅是藏書的場所,而是集閱讀、研討、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空間。在這里,不同學科的師生可以自由交流思想,碰撞出創新的火花,逐漸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與開放的文化氛圍。
校園中的公共空間,如廣場、花園等,也承擔著重要的文化功能。這些空間為師生提供了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的場所,無論是學術講座、藝術展覽,還是社團活動、節日慶典,都能在這些空間中有序開展。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師生們共同創造、體驗校園文化,進一步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此外,校園建筑的綠色設計、人性化設計,體現了大學對可持續發展理念和人文關懷的重視,這些理念也會在師生的日常使用中,逐漸內化為他們的價值觀念,成為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非正式學習空間:文化認同的隱性培育場
除了正式的教學與公共空間,校園中諸如連廊、中庭、樓梯轉角等非正式學習空間,同樣是文化認同的隱性培育場。這些看似 “邊角” 的區域,經巧妙設計后,往往成為師生自由交流、思想碰撞的 “第三空間”。例如,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回廊,古樸的石墻與蜿蜒的通道,不僅為學者提供了私密的沉思之所,更在歷史長河中見證了無數跨學科的學術對話,成為學院自由探索精神的象征;而哈佛大學的階梯教室外的休息平臺,通過擺放舒適座椅與書架,自然形成了 “即興學術沙龍” 的聚集地,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此分享觀點,無形中強化了對多元包容校園文化的認同。這些非正式空間以其靈活、自由的特質,讓校園文化認同的培育突破課堂邊界,滲透于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
四、歷史傳承:文化認同的時間紐帶
校園建筑承載著大學的歷史記憶,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紐帶。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老建筑,見證了學校的發展變遷,蘊含著一代又一代師生的奮斗與夢想。例如,清華園中的早期建筑,承載著清華大學從建校初期到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它們不僅是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是清華精神的象征。每當師生漫步在這些老建筑之間,都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學校精神的延續,從而增強對學校歷史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對歷史建筑的保護與修繕,也是傳承大學文化的重要方式。通過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讓老建筑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同時也讓師生們在參與保護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學校的歷史文化,自覺成為文化傳承的使者。除了保護老建筑,一些大學還通過新建建筑融入歷史元素的方式,延續學校的文化脈絡。例如,采用與老建筑相似的建筑風格、色彩搭配,或者在新建筑的設計中融入學校的標志性元素,使新老建筑相互呼應,共同講述學校的歷史故事,強化師生的文化認同。
五、未來展望:科技與人文融合下的建筑創新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校園建筑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未來的校園建筑,將更加注重科技與人文的融合,以更好地塑造大學文化認同。智能化建筑的應用,如智能教室、智慧圖書館等,將為師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學習生活環境,同時也能通過數據分析等手段,深入了解師生的需求,進一步優化校園文化服務。
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將打破傳統建筑空間的限制,為師生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例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師生可以 “穿越時空”,身臨其境地感受學校歷史建筑的魅力,或者參與虛擬文化活動,增強對校園文化的參與感與認同感。然而,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校園建筑始終不能忽視人文精神的核心地位。在追求科技創新的同時,依然要注重建筑的文化內涵、歷史傳承和人性化設計,讓校園建筑真正成為師生精神家園的象征,持續發揮塑造大學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
校園建筑從空間敘事出發,通過符號表達、功能設計、歷史傳承等多種方式,將大學的文化精神傳遞給每一位師生,塑造著他們的文化認同。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更加重視校園建筑的文化價值,讓其在科技與人文的融合中不斷創新,為大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師生文化認同的深化與提升,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駱偉 朱三彬 供職單位:重慶城市職業學院;課題信息: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文化自信下的重慶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1SKDJ042)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