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海口市哲社科課題“產教融合模式下海口職業本科高校實踐路徑創新性研究”(2025-ZCKT-121);2024年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南洋文化影響下的瓊北近代華僑居民建筑保護性設計”(HNSK(ZC)24-163);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校級科研項目“ 自貿港建設下海南瓊北傳統村落空間活力與調控機制研究”(HKKY2024-44)
我國眾多鄉村建筑承載著悠長歷史,每一棟鄉村建筑都是當地傳統文化的活化石,鐫刻著獨特的地域記憶與人文精神。然而,在時代發展浪潮下,傳統鄉村建筑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其基礎設施普遍陳舊落后,給排水系統不完善、電路老化,缺乏現代化的供暖、通風設施,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建筑設計理念也深陷保守桎梏,空間布局不合理,難以滿足現代生活的功能需求,且在節能、環保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同時,受限于傳統建造方式,對 BIM 技術、綠色建材等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應用舉步維艱,阻礙了鄉村建筑的創新升級。這些問題如頑疾般制約著鄉村的現代化進程,加劇了鄉村的貧困落后,致使鄉村人口大量外流,城鄉發展失衡愈發嚴峻。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破解困局指明方向。在此背景下,鄉村建筑的改造與設計成為關鍵突破口。?
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在保留傳統建筑文化特色、延續歷史文脈的同時,引入現代設計理念與技術,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建筑的舒適性與現代化水平,不僅能改善村民居住條件,還能激活鄉村文旅資源,吸引人才回流,實現鄉村建筑設計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協同,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當前,在鄉村振興進程中,鄉村建筑設計和建造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著鄉村的發展。其一,村民保護意識薄弱,受全球化文化影響,部分村民偏愛西式洋房,新建改建或擴建的鄉村建筑破壞了村落原有建筑的風貌;其二,傳統建筑損壞嚴重,因缺乏保護意識,多數年代久遠的鄉村建筑無人修繕,出現墻體傾斜、房屋倒塌等狀況;其三,改建方式存在誤區,村民常將原有建筑推倒重建,部分地區政府主導的改造也未遵循當地風格,盲目照搬他地模式,忽視地形地貌與人文環境,違背因地制宜原則;其四,改造費用投入不足,經費短缺影響改造質量,且村民更傾向進城購房,導致建筑閑置。
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鄉土建筑改造設計是傳承地域文化、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的關鍵。通過遵循生態學、地域性、整體性原則,采取保留傳統、融入現代、踐行綠色的策略,可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
首先要遵循生態學原則,強調以自然為本,改造時依托原有生態環境,減少對自然的擾動。優先選用當地鄉土材料,既能降低運輸與加工能耗,又能延續地方特色。同時,合理配置鄉土植物,維持生態多樣性,保持鄉村自然風貌。其次,重視地域性原則,注重挖掘地方特色與鄉土文化。運用本地傳統材料和建造技術,提取如雕花門窗、特色屋頂等鄉土元素,使改造后的建筑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成為地域文化的實體載體。?最后,注重整體性原則,要求從宏觀視角出發,統籌考量建筑形式、色彩、材質等要素。依據現場實際,協調建筑與道路、綠化、地形地貌及聚落空間的關系,打造風格統一、特色鮮明的建筑群落。
基于以上原則,在改造設計策略上,鄉村建筑設計應保留傳統建筑形式。深入研究當地歷史風俗,在空間布局上沿用院落式、圍合式等傳統模式;外觀設計上,汲取各地特色,如江南的白墻黛瓦、北方的四合院形制,利用傳統材料修繕加固,留存建筑風貌。通過設立文化展館、開展文化活動,傳承鄉土建筑文化;從村落整體布局出發,在建筑構件裝飾上運用彩繪、雕刻等傳統工藝,展現文化底蘊。同時,融入現代化設計與技術則著眼于功能提升。將現代通風、采光等設計理念融入鄉土建筑,解決傳統建筑結構布局的不足。引入規范化建筑標準,應用 BIM 技術優化設計與施工管理,實現傳統建筑的現代化轉型,滿足當代生活需求。再次,應用可持續與綠色建筑技術是發展趨勢。采用可再生、可回收材料,降低環境負荷;推廣保溫隔熱、太陽能利用、自然采光通風等節能技術,配備高效節能設備,減少能源消耗。依據地形氣候合理規劃建筑朝向與布局,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達成低能耗、環保的綠色發展目標。?
通過原則與策略的協同發力,鄉村建筑設計和建造既能守護鄉村記憶,又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實現文化傳承與現代化發展的雙贏。(作者:楊萍 供職單位:海南科技職業大學設計學院)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