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建筑工程行業快速發展背景下,工程造價審計是控制成本、保障資金合理使用的關鍵,其風險管控直接影響工程效益。本文結合審計實踐,從審計依據、工程量核算、合同管理、人員能力四維度識別核心風險,分析根源;并針對性提出防范措施,為審計工作規范化提供參考,助力行業降本增效。
二、建筑工程造價審計中的核心風險識別
(一)審計依據不充分、不規范的風險
審計依據存兩方面風險:一是政策標準更新滯后,部分審計人員沿用2016版《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未適配2023版新規中綠色建筑、智能建造造價條款,審計結果脫節;二是資料不全,施工單位常出現圖紙變更未備案、簽證簽字不全等問題。
(二)工程量核算不準確的風險
工程量核算易生風險:一方面,施工單位虛報工程量,如某商業綜合體項目混凝土用量虛增12%;另一方面,人工核算效率低、誤差大,復雜鋼結構工程誤差率5%-10%,難達精準要求。
(三)合同管理不完善引發的風險
合同問題致風險:一是條款模糊,某市政道路項目未約定主材價波動調整方案,鋼材漲價8%引發糾紛,審計停滯2個月;二是執行監督缺失,施工單位虛假簽證套取費用,審計人員未核查盲目認可,造成浪費。
(四)審計人員專業能力不足的風險
審計人員存能力短板:一是專業知識欠缺,某裝配式住宅項目審計中,因不熟悉預制構件計價,偏差達10%;二是職業素養不足,某產業園項目審計人員違規認可150萬元虛報簽證,致資金損失。
三、建筑工程造價審計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審計依據體系,保障審計合規性
建立政策動態跟蹤機制,專人梳理新規并開展培訓;強化資料管控,要求施工單位提交完整資料,引入數字化系統歸檔核查,避免資料缺失。
(二)優化工程量核算方法,提升核算精準度
技術上推廣BIM與造價軟件結合模式,某寫字樓項目應用后效率升60%、誤差≤2%;管理上設三級復核制,對虛報單位建黑名單,限制投標。
(三)強化合同全流程管控,減少合同糾紛
簽訂階段審計人員介入,明確材料調價、變更計價等條款;執行階段定期現場巡查,某橋梁項目借此核減65萬元虛假簽證;竣工階段依合同審核結算。
(四)提升審計人員素養,筑牢專業防線
加強專業培訓,年開展≥4次集中培訓并考核;強化職業操守教育,建立責任追溯制度,嚴肅處理違規行為。
四、結論
造價審計風險貫穿工程全流程,需通過完善依據、優化技術、強化管理、提升素養構建防范體系。未來應探索AI、大數據應用,推動審計向“事前預防、事中控制”轉變,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作者:王強 供職單位: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部區域第二項目經理部)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