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海口市哲社科課題“產教融合模式下海口職業本科高校實踐路徑創新性研究”(2025-ZCKT-121);2024年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南洋文化影響下的瓊北近代華僑居民建筑保護性設計”(HNSK(ZC)24-163);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校級科研項目“ 自貿港建設下海南瓊北傳統村落空間活力與調控機制研究”(HKKY2024-44)
街頭經濟曾是城市煙火氣的重要來源,也是解決就業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市場活力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攤販經營管理辦法,科學設置臨時經營點位,優化入場程序”。
隨著城市街邊攤販的不斷發展,“路邊攤”作為城市煙火氣的代表,不僅是美食的聚集地,更是地方文化和市井生活的重要載體。然而,傳統路邊攤普遍面臨環境雜亂、文化特色不足、創新性缺乏等問題,很難滿足現代城市治理和消費者的需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探索如何將藝術化設計融入街邊攤販,改造更有利于城市環境秩序、滿足城市管理需求,并兼顧攤販生存發展的公共空間,將路邊攤打造成一個城市文化特色和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街邊攤販長期以來在提供就業機會、滿足市民日常需求、傳承市井文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23年發布的《疫情后城市流動就業研究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全國有超過870萬人通過擺攤渡過經濟困難期。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攤販經營與城市管理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表現為占道經營影響交通、衛生條件參差不齊、噪音擾民等問題。
當前城市街頭攤販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空間秩序方面,攤販與城市管理長期處于“貓鼠游戲”狀態,缺乏科學合理的空間規劃導致經營混亂;二是文化表達方面,多數攤販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難以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標識;三是創新設計方面,攤販經營模式單一,在視覺呈現、交互體驗和服務創新上有突破。這些問題不僅制約了攤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了城市整體形象的提升。隨著“地攤經濟”的再度興起和城市精細化治理要求的提高,如何通過藝術化設計的手段,優化攤販空間布局、提升文化品位、增強創新活力,已成為城市管理者、設計師和研究者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街邊攤販空間藝術設計的核心挑戰在于如何將功能性、文化性與審美性三者有機融合,在滿足商業需求的同時創造獨特的空間敘事。以三亞億恒夜市為例,其作為海南旅游經濟的典型載體,在設計過程中既需回應熱帶濱海城市的本土性,又需在高度同質化的夜市業態中突圍,最終呈現為一場“市井煙火與藝術美學共生”的實驗。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藝術化整合設計在復雜現實語境中的矛盾與突破。
街邊攤販空間的藝術設計并非簡單的視覺美化,而是一個多維度的系統性創造過程,涉及空間、文化、技術、經濟及社會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動態平衡。
首先,空間藝術化的敘事體驗。傳統夜市通常以效率優先,采用線性或網格化布局,雖便于管理,卻容易陷入同質化。通過新的藝術設計手法,打破這一慣性,引入“游牧式空間”,設計師可借鑒熱帶雨林的生態結構,使攤位如植物般自由生長,主通道蜿蜒如溪流,次級路徑則像藤蔓般自然分叉。這種非對稱布局不僅優化了人流疏導,還可創造“移步換景”的探索樂趣,通過空間的藝術化處理,構建敘事體驗,以光影交織、材質對話勾勒場景脈絡,喚醒情感共鳴。
其次,商業藝術化的可行性和長久性。再驚艷的設計若無法盈利,終將淪為曇花一現。藝術表達與可持續運營并非對立,而是可以相互成就。以三亞億恒夜市攤販為例,其采用“模塊化設計”,攤位可靈活調整大小,適應不同業態需求。花車裝置既能作為藝術景觀,又可快速轉換為銷售單元,確保商戶能低成本參與空間更新。此外,攤販通過IP化運營,將設計元素轉化為文創產品,如黎紋帆布包、光影明信片等,形成二次消費鏈。
最后,藝術化設計需在商業邏輯框架內尋求創造性突破,而非淪為商業的附庸。街邊攤販空間的藝術設計既要守護市井煙火氣的原生質感,如保留攤位的手工感陳設、維持開放式交易場景的熱絡氛圍,避免過度標準化改造消解生活溫度;又需通過模塊化攤位布局優化動線,以暖黃燈光勾勒攤位輪廓,用耐候性材料提升空間質感,在不割裂煙火氣的前提下,構建可觸摸、可參與的場景體驗。通過設置互動式手作區、地域文化展示角等功能節點,將單純的交易行為升華為具有情感記憶點的社區生活切片,讓攤販空間成為承載鄰里交流、文化傳遞的公共客廳。這種在商業效率與人文溫度間的精準平衡,既是藝術設計介入城市微空間的專業表達,更彰顯著以美學力量激活社區活力的社會擔當。(作者:楊萍 供職單位:海南科技職業大學設計學院)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