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業正經歷從“蓋樓”到“造系統”的轉型。面對全國工程咨詢行業長期存在的“數據孤島”和“協同低效”難題,浙江正在孕育一場由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而在這一系列關鍵節點背后,總能看到同一個名字:萬邦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應鈺暉。
“傳統工程管理就像蒙眼走鋼絲。”一位參與錢江世紀城地標項目的資深監理坦言,“直到我們開始用應工團隊研發的智慧平臺。”這個被同行頻繁提及的平臺,正是2024年獲“工程管理學術論壇獎”的《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智慧工程管理平臺》。
作為團隊核心成員,應鈺暉打通了設計、施工、造價等12個業務模塊,推動項目實現材料損耗率下降18%,工期誤差控制在72小時內。此外,平臺形成的“建設成本數據庫”沉淀30萬條浙江地區造價指標,成為行業定價的重要參考。
岱山縣產業新城的夜晚,建筑輪廓燈如星河流動。這個獲得首屆中國“智聯杯”大賽科研類一等獎的項目,正是BIM技術與雙碳目標融合的典范。項目團隊在應鈺暉技術支持下,通過建筑信息模型實現混凝土用量優化11%,光伏幕墻年發電量達42萬度。“傳統咨詢公司止步于圖紙復核,他們卻在重構建筑基因。”大賽評委說道。
這種技術整合能力在杭州灣智慧谷二期項目中更為凸顯。作為獲得2022年“中國鋼結構金獎推薦獎”的超級工程,項目監理團隊在應鈺暉帶領下,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2.1萬噸鋼構件進行毫米級變形監測,焊縫合格率達99.97%。浙江省鋼結構行業協會專家在現場考察時感嘆:“監理方用技術手段突破了傳統監管的盲區,這比發現隱患更重要。”
在工程咨詢這個傳統行業,技術變革常遭遇“三難困境”:管理者怕投入、從業者怕替代、客戶怕風險。應鈺暉的破局之道是將技術轉化為“呼吸般的存在”。在某項目總部大樓項目中,施工方通過AI協同平臺自動接收設計變更,監理指令響應時間從48小時壓縮至15分鐘。“最好的技術該像空氣。”項目總包負責人感慨,“你時刻離不開它,卻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這種理念正在重塑行業生態。2023年萬邦造價咨詢營收5.8億元居浙江首位,但比數字更重要的是其帶動的產業升級——公司培養的169名國家一級注冊造價師中,43人具備BIM建模師資格,形成既懂現場又擅數據的復合團隊。“十年前我們比誰算得快,現在比誰看得深。”一位從施工員轉型的數據分析師說。
在萬邦研發中心,鋼筋與代碼交織,匠藝與智能共舞。數字化轉型的臨界點上,代碼、算法與模型正重塑中國建造的基因。而推動變革的,是那些讓技術有溫度的應鈺暉們。
(方 敏)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