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電影每周都會放映,古典音樂奏響在田野上,頗具吸引力的滑稽戲、滬劇、熱鬧的家庭親子活動、共享共樂的節慶活動讓人目不暇接,年輕的“白領”主動擔當起了村河道治理的“河長”,遇到刮風下雨村民則先忙著幫他們的“新鄰居”收衣物……
坐落于張江鎮環東中心村的農業科技公司無土栽培基地。 樊中華 攝
也許很難想象,這些“新鮮事”近一年來正頻頻發生在上海的鄉村中。隨著浦東新區張江鎮新豐村的11幢閑置民宅被統一加固改造成為上海首批“鄉村人才公寓”,已入住的數十位年輕科創人才不僅為本已老齡化嚴重的鄉村帶來了活力,也同時帶來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動力。
在張江鎮鎮長王慶看來,張江鎮的鄉村有著其特殊之處。“由于是毗鄰張江科學城的城鄉結合地帶,一方面人口流動大,外來人口多,社會治理難;同時農業用地又極其有限,‘五違四必’整治后,第二產業難以發展,村民老齡化嚴重。”
由此,如何讓大都市近旁寸土寸金的鄉村重新恢復“精氣神”,甚至彰顯其空間價值,是張江鎮鄉村振興的目標所在。
2019年,張江鎮率先開始在新豐村探索“向民宅借空間”,打造“鄉村人才公寓”,王慶談到這個項目的起因時表示,由于張江科學城人才濟濟,租房難一直是困擾年輕人的問題,“鄉村人才公寓”或許能夠在緩解這一狀況的同時,成為打通城市與鄉村的一道橋梁。
當年6月,第一幢由閑置民宅改造而成的“鄉村人才公寓”建成,來自科創企業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的13位年輕人成為新豐村村民的第一批“新鄰居”。
科創人才入住鄉村,這讓村民們感到新奇。“這些年輕人特別有禮貌,很友好,也很安靜,這跟我們以前那些零散的租客完全不一樣,”新豐村村民金鶴銘臉上露出開心又害羞的表情:“我們隨手幫忙收收衣服,他們還特地送水果來感謝。”
而對金鶴銘而言,更美好的事情是生活環境在不斷變得更好。“你看我們村里的路都硬化了,干干凈凈,綠化也很漂亮,路燈照明都提升了,孩子們一家每周都會回來住,參加村里辦的各種活動,特別開心。”
新豐村黨支部書記季群告訴中新網記者,引進“鄉村人才公寓”項目,最初是希望實現三點改變,一是借此進一步提升整體環境,二是提升生活配套設施,三是對外來人口實施標準化管理,而現在“這三點希望基本都實現了”。
“新豐村幾乎家家都在出租房屋,無序出租是外來人口管理中的頑疾,首先老房子本身已經不安全,且消防、用電安全等無法保障,同時社會治安管理不易。而鄉村人才公寓是張江鎮政府投資打造、統一管理,不僅對老房進行翻修加固,免去了租房空窗期,房租還會每兩年遞增3%,使村民的收益得到保證。”季群說。
70歲的金鶴銘對此體會頗深:“原先租給散租客,馬桶、電路等壞了都要我們老兩口去修理,做不動了,現在租給政府做人才公寓,一年有將近8萬元的房租收入,比我們的退休金還多。”
在季群眼中,新豐村正隨著年輕人才的入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朝氣,而更多的新鮮事物也將不斷出現在村中。“餐飲、娛樂、無人超市等將會作為一個個小產業,成為集體資產的新來源,”季群說:“其實我們振興鄉村的目標已不是致富,而是為村莊注入靈魂,讓它更加宜居。”
負責人才公寓日常管理服務的上海張江綜合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金云卿表示,鄉村人才公寓的打造,更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首先是探索民宅出租的標準化路徑,進一步地,未來可以引進社會資本,使鄉村真正成為解決張江科學城人才住宿問題的一方空間。
城鄉的融合并進之路開始被逐步打通,兩相受益。而以“鄉村人才公寓”為支點,更多促進城鄉融合的創新探索將被激活。
“在張江鎮,鄉村振興應與張江科學城發展的時代使命相契合,一是以空間優勢幫助張江科學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探索特大型城市‘城鄉結合’的路徑;三是讓科技成為農業發展、鄉村振興的推動力,”王慶說,“張江鎮的鄉村應是科學城的后花園,人才的棲居地,甚至是創新的孵化地。”
事實上,在距離新豐村不遠的環東中心村,一個更大規模的“人才社區”規劃正在進行。而利用上海科技與市場的“兩端優勢”,若干個農業科技企業已扎根于此。
從事無土栽培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上海孫橋溢佳農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卜崇興告訴記者,在上海,“需要的技術支持與合作幾乎都能找到”,同時,旺盛的消費市場使溢佳打通了“研發與銷售在上海,種植在全國”的模式,帶動全國多個地區形成了從種植到生產、物流、銷售、旅游服務等的鄉村振興產業鏈,張江鎮鄉村的“小土地”產生出了“大價值”。
王慶指出,背靠張江科學城,更多的技術賦能將使鄉村成為“科技立農”的試驗田。“我們嘗試搭建平臺,讓科學城的高新技術企業與浦東的傳統農業企業對接,不僅使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而且讓新技術找到新的應用場景,”王慶說:“我們希望未來,城市讓鄉村更富足,鄉村讓城市更柔美。”(樊中華 郁玫)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