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共產黨的好政策,我這輩子都不會住到安全的房子里!”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新興鎮張家坳村村民郭有才2017年申請危房改造,當年年底便住進了新房子。
的確,如果沒有共產黨,如果沒有脫貧攻堅,如果沒有危房改造政策,已經74歲的老人家可能此生都無法再蓋新房。這既是千千萬萬貧困戶的縮影,也是他們的真實心聲。2017年6月三原縣成立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后,我毅然決定投入到這份具有挑戰卻又意義重大的工作中。
接到組織任命后,我堅定了一個信心:雖然對脫貧攻堅特別是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知之甚少,但一定要好好干,讓危房改造工作在努力中有突破,讓全縣所有貧困戶不再住危房,不辜負組織信任。
上任第一天,面對陌生的環境,我給自己鼓足了勁。簡單收拾后,辦公室成了我的新家,正式安營扎寨。作為負責危房改造工作的扶貧干部,我深知摸清吃透危房改造相關政策要求的重要性,排查認定貧困戶住房是否安全是關鍵。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精準確定危房改造幫扶對象后深入村落,到農戶家中進一步排查、認定。我估算了工作量和難度之后,將自己的工作時間定為“白加黑”“五加二”,即每天8小時正常工作之外再增加4小時。我用工作日完成了數據梳理,然后周末安排走訪貧困戶,了解他們的住房情況、家庭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
用了整整兩個月時間,我系統正規地學習了農村危房改造政策要求,并將全縣600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進行了徹底整理與歸檔,確保每一戶信息精準。為了更專業地推動工作,我積極與相關領導溝通,從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抽調技術骨干30余名,成立了農村危房改造質量安全技術指導組,組織開展專題培訓5期共計600余人次。
通過對全縣“農戶申請、村評議、鎮審核”確定的危房改造幫扶對象逐戶排查,準確評定貧困戶住房安全狀況。經技術鑒定,陵前鎮口外村有52戶C級危房。我及時與相關領導溝通,然后委托專業設計機構,精準確定危房改造方案,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一戶一圖紙、一戶一措施”。
在實施過程中,我和同事們堅持全程監督,邀請設計單位技術員支援現場,在施工中對圖紙理解不到位、混凝土強度不夠、綁扎鋼筋不規范等問題第一時間糾正。
在驗收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村民賀田福家中無衛生廁所。經過與鎮村溝通協調,我們為該戶修建了無害化衛生廁所,并在竣工驗收后上報縣財政局“一卡通”辦公室,1.5萬元補助資金隨即撥付到戶,使這戶貧困戶住房達到“五有”標準(有抗震柱、有衛生廁所、有水電進戶、有獨立廚房、有兌付憑證),確保了施工質量,也實現了“實施一戶、監管一戶,完成一戶、驗收一戶,達標一戶、撥付一戶”的初衷。
排查認定工作是個難題。工作人員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尤其是經費方面的矛盾,必須積極與鎮村溝通,多渠道、多途徑尋求解決方案。
陂西鎮東毛村村民韓永曾經揚言,誰都不能動他家的房子,他沒有錢。扶貧干部去找他溝通多次,均無功而返。一時間,沒有哪支施工隊伍敢去碰那間危房,局面一度僵持。
本著“危房不住人”的基本原則,我及時將這一情況上報,同時積極與鎮村溝通。一方面,我繼續請村干部和韓永的親戚不斷做工作、講道理;另一方面,就其經濟狀況與領導溝通,確定采取“中央財政補助一點、地方財政補助一點、親戚捐助一點、社會募捐一點”的方式,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各方推動下,韓永的住房安全問題終于得到了圓滿解決。該項目共投資3.639萬元,包括中央補助資金1.33萬元、省級補助資金5000元、市級配套資金1340元、縣級配套資金6750元、親戚以及鎮村幫扶1萬元。把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安全問題當作最大的政治任務來落實,就必須用實際行動贏得群眾擁護和支持。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魯橋鎮民聯村一位村民在建房初期咨詢,能否把建房面積擴大一點點?經過多次與鎮村溝通,直接入戶宣傳、解釋政策,我們終于做通了一家人的思想工作并達成一致,嚴格按照標準執行。涉及政策問題,我和周圍同事從來不敢有半點馬虎,落實政策必須不折不扣,堅持“貫徹上情、摸清下情、對照政策、嚴肅執行”的工作理念。
正是基于堅持“精準化定位、專業化實施、全程化監管、全體系動員”,千萬貧困戶才能夠順利住進安全房,感受到黨的政策溫暖。
走過充滿艱辛汗水的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之路,我仍會篤定前行、一路收獲,給自己的人生道路留下閃光的回憶。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