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距2022年冬奧會開幕還有四百多天,但張家口冬奧賽區場館已完成主體施工,主要場館正為即將到來的冬奧測試賽做準備。
據了解,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由清華建筑團隊引領全部規劃設計。其中,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的設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主持,莊惟敏也因此成為了“既設計了夏奧射擊賽場又設計了冬季射擊賽場”的首位中國建筑師;古楊樹場館群規劃和國家北歐兩項中心設計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張利主持。
可持續發展貫穿設計規劃
作為北京2022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的總規劃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張利告訴記者,“可持續發展”是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提出的三大理念之一,在此理念影響下,張家口賽區內場館及配套建筑,冬季采用風電供熱,夏季采用自然通風、外遮陽等被動式技術,不需要設置空調,大大降低了建筑的運營能耗。
可持續性理念貫穿了冬奧會三個賽區規劃設計,其中特別反映出2022冬奧會和2008年夏奧會以及其他國家辦冬奧會不一樣的地方,是對自然的最小干預。無論是新建場館,還是改造后的場館,都執行一個原則,即在奧運會比賽以后,將遺留的對地表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
據張利介紹,在張家口賽區的設計規劃中,整個山谷地表生態系統將在賽后盡最大可能恢復。跳臺滑雪中心建成后將成為張家口賽區的主要形象場館,承辦冬奧會跳臺滑雪比賽,會后將用于國際比賽和國家隊訓練,以及包括旅游觀光、足球比賽、滑草在內等一系列大眾體育休閑活動。國家越野中心的技術樓將保留,山野將變成山地摩托及馬術場地,轉換成戶外體育公園。“雪如意”本身有各種各樣賽后的考慮,會是多種大型事件與活動的場所。冬季兩項中心將完整保留,兼做越野和夏季射擊的訓練。
北京冬奧場館的實踐和探索,也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高度評價。北京冬奧會協調委員會認為,北京冬奧會的籌辦堅持踐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不僅充分利用了2008年奧運會的場館遺產,并且把長期可持續性的方案納入了不同項目中,這些成就將使北京、河北乃至中國其他地區長期受益,同時也將成為國際奧林匹克賽事籌辦的新典范。
另據官網資料,作為張家口賽區的規劃設計單位,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為國家甲級建筑設計院。2010年11月獲教育部批準進行改制,于2011年1月5日改制為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11年11月被批準成為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
冬奧會反向帶動資源輸送
官方資料顯示,2022年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核心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太子城及周邊區域,占地約9.6平方公里。賽區冬季降雪早、雪期長,溫度適宜,山形地貌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具有世界一流的冬季體育資源,將承辦除單板大跳臺項目、高山滑雪與雪車雪橇比賽外其余所有雪上項目比賽。
據了解,張家口賽區共分為太子城組團、云頂組團和古楊樹組團。太子城場館組團中,沒有競賽場館,主要場館為奧運村,其緊鄰金代太子城遺址、太子城冰雪小鎮。在太子城場館組團之外,緊鄰的依次是金代太子城遺址(由清華大學設計院進行保護規劃)、太子城冰雪小鎮(包括文創、會展、國賓山莊等片區,由中國建筑學會協同清華大學設計院組織中國各地優秀建筑師共同設計)。張利介紹,在太子城組團,比較突出體現的是如何實現地方經濟需要的合理規模開發,通過高品質的開發,來給國際冰雪勝地經濟提供未來發展的支持。
云頂場館組團除了原有建筑,沒有新設永久性建筑,主要是因地制宜改造現狀的雪場,增加了若干條賽道,以滿足大回轉、坡面障礙技巧、U形槽等比賽規格需求。張利透露,該組團強調對現有場館、現有雪場的更新,同時,要強調臨時設施最大化,減少對雪場正常運營的干擾,“其中有一些臨時性的結束區設施在賽后會被取消。”
由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和國家北歐兩項中心組成的古楊樹場館群是一個完全新建的場館組團。備受矚目的“雪如意”——國家跳臺滑雪中心是我國首座符合國際標準的跳臺滑雪場地,也是張家口賽區冬奧會場館群建設中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競賽場館。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回顧冬奧會歷史,一個區域性或國際性城市對其附近的一個山地小鎮,沿自然山谷走向進行的資源輻射關系是屢見不鮮的,冬奧會的舉辦,往往是反向資源流動的強力推動。通過2022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基礎設施、機會、人才、資金等資源,會從原來向大北京地區無休止地集聚,變成一種反向的輸送,從而帶動整個地區共同的發展,共同的進步。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